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祭祀活动于西周之后分化为宫廷祭典和民间礼神二途,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教、道教等对民间信仰长期的互浸互染,致使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及佛、道等宗教的某些神与民间信仰中的对象产生了种种复杂纷繁的交叉、重叠和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已出现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概念,例如唐代的佛教文献多有"信仰"一词,但其含义是指敬神的宗教情感,并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含义.民间信仰是在人民大众中自发产生的对具有超自然神力和超人神力的对象的崇拜.民间信仰与人为宗教相比,具有民间性、自发性、多元性和世俗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4.
土族民间信仰中的“发神”活动作为土族信仰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艺术、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保留和遗传古风的同时融入了多种信仰文化,具有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造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京族神谱,记录京族民间信仰的核心部分。神谱,是民族神话学和民间信仰学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进行民族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国神谱,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即从中国各族神话和中国各族民间信仰习俗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神话是由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民族及其先民的神话,各自发展并相互交流、影响、融合、发展而来的。其中既有狭义神话中的神,即人们在原始社会,通过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神,又有广义神话中的神,即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发展起未的仙话传说中的神仙、民间宗教和人为宗教中的神、本民族民间神、受外民族神话影响而又本民族化了的神、民间信仰中将一些有功于本民族本地区民众的  相似文献   

7.
圣母崇拜在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中的兴起与扩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在华天主教会的宣教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乡土社会天主教民圣母崇拜的形成过程。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这种热情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中西宗教文化的交融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唐代手工业者的宗教信仰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信仰礼敬佛教、道教诸神及民间俗神外 ,最主要的是信仰、尊崇其行业祖师神。他们的宗教生活既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环 ,又是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了解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信仰方式 ,因此对研究唐代社会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日谚中的日本民俗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诊语形成于大众生活文化,其特点通俗易懂,真实直白地反映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了民间伦理文化的诸多观念.从描迷日本民俗宗教的谚语群中归纳分析了日本民俗宗教观念,揭示日本民间对不同宗教兼而信之、信仰神佛加护、笃信万物皆具神性等民间信仰,可见其民间生产生活中无不体现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观念.通过日谚研究民俗宗教观有益于了解日本人对人、神及自然之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妈祖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它是海峡两岸民间共同信奉的保护神.妈祖文化作为从大陆出去的"移民"文化,它深深影响着台湾民众的信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的宗教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1.
神癨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癨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癨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从杨庆堃的"制度宗教"、"扩散宗教",到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教体系"等研究论著,皆说明宗教研究在中国总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至于宗教"信仰"在中国的问题可能更有争议。中国宗教是信仰的权力建构,是一种以神人之伦为基础的权力关系的建构。信仰对于中国人而言,常常是指以神人—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涉及天下、国家、道德、民间社会的重要概念。中国宗教及其信仰具有一种独特的整体性,但其"信仰—关系"乃以神人交往、人伦要求为基础,伴随着家族、伦理、国家及其权力关系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中国宗教中的神人交往及其信仰,常常呈现出一种个人信仰与家族、伦理、国家、权力之间重叠与互动的整体关系,进而使信仰关系与各种社会权力纠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民间信仰及其得以正确社会定位之困难,使得民间信仰只能存在于民间而难以体现其社会性和公共性。尽管很多地方参照了《宗教事务条例》,试图对民间信仰进行有效管理,但民间信仰政策的不统一及其管理主体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民间信仰在其民间社会的表达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民间信仰大多被卷入到"非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文化及地方经济发展诸多热潮中的一种依附关系,深入其中又缺乏其明确的主体性定位,更缺乏社会政策方面的有效支持,最终形成了被社会卷入、却又被社会政策悬置的存在形态。其实质在于,既缺乏一个统一而行之有效的民间信仰政策支持,又缺乏国家法律对民间信仰的社会定位。因此,本文认为的民间信仰社会化建构路径,并非制度宗教的指向,即进入到"五大宗教"才能具有合法性,而是从一个社会公共事务的层面出发,将民间信仰与社会建设统一起来,建构一种自立自在的民间信仰型组织,才是当下民间信仰建设之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间信仰的三类主要崇拜对象俗神、灵物、符号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构成、演变规律。并着重探讨了传统民间信仰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认为大部分传统民间信仰已演变成无害甚至有益的文化事象,只有少部分仍起着危害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8.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19.
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并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随着佛教入华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佛教信仰实践层面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的民俗化发展涉及到作为外来的佛教在进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时所产生的自身本土化转变,以及中国民众如何基于自身的习俗文化、伦常日用传统来抉择、取舍、接纳、改造一个外来的制度性宗教。中国佛教的民俗化信仰路径不同于以"契经""契理"为基础、以"信解行证"为传统的"义理性佛教",而呈现出淡化佛教义理、注重仪式化信仰生活空间营造的特质。佛教民俗化的信仰建构表现为以佛教"疑伪经"以及"民间宝卷"为其教义来源与根据,以"民间佛教神谱系统"为崇拜对象,以"灵验"与"叙事"为核心手段来建构其信仰,以及维护其信仰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