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人历来喜欢"讲理",中国古代就有"以理统法"之说,情理、道理中包含了中国人的法意识、法观念,"讲理"之风,一直是中国人的法律生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中国讲的理,从来都不是西方式的形式理性;历史上的中国法律理性,也不是有如机械般可以计算的法律理性。与西方形式理性化的法理学不同,中国人的"法理化"包括了天道神性(道)、社会理性(理)、国家理性(法)三个部分,包括了道、理、法三个部分。由道而生理,由理而生法,因此作者称之为"道法学"或者"理法学"。  相似文献   

2.
"善净人道十六法"有两种不同内容的记载:第一种是不含"十善法"之"善净人道十六法";第二种是含"十善法"之"善净人道十六法"。藏族传统法律不仅注重一般法律所规范的人的权利与义务,更加强调道德对众生、他人、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后宏期的藏文法典及历史文献普遍认为,"善净人道十六法"是古代藏地区的主要立法依据,也是当时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战争无疑是损害国际安全之最主要因素.而战争法作为调整战时各国关系以及规范交战各方行为的法律制度可以起到促进国际安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前正义之法可以起到限制国家任意发动战争的作用;二是战中正义之法通过规范交战各方的作战行为可以延缓战争规模的扩大,减少战争对安全的破坏性;三是战后正义之法通过战后战争罪行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占领法可以起到消除潜在冲突和达到持久和平与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法天”是《周易》为人处世之道的前提 ,正位、诚信、中和是其为人处世之道的根本 ,在为人处世之道的技巧方面 ,主要从审、慎、进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而为人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本文概括为天人合一。最后 ,对《周易》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关于法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从法的来源看,阳明之法属于神意法和父权法的混合;在法的内涵上,阳明之法体现和维护的是等级秩序;在法的功能上,阳明强调法立事行、抑强扶弱;在执法上,阳明强调执法公正;关于法的局限,阳明指出,所托非人则法律废弛,法律严苛则适得其反,要情法结合。阳明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思想的特色,具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法统"是中国法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法统"基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形成于中国现代社会从专制统治到民主共和的社会变革,发展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之中。"法统"内含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传统,切合民主、共和和宪政的原则,以及行使国家治权的合法依据。"法统"一词在1949年之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法统"自身所蕴涵的意义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以及对未来民主制度的开拓是不能忽略的。"法统"还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之中,成为当代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隐蔽的、又是事实上的符号。这主要表现在:"法统"仍然维系着一个中国两岸四地关系,仍然在一个中国的两岸四地不断地充实发展,并且开创了两岸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论宪法的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自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宪法也不例外。宪法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高级法,决不应仅仅停留于政治国家层面,而必须深入社会生活,以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为终极关怀。由是观之,宪法是契约之法、和谐之法、稳定之法、维权之法、经世之法。  相似文献   

8.
"法治"在墨子那里叫"治法"."治法"以"法"、"法仪"、"法度"为治国的标准."治法"之"法"即为"仁"之法,即为"兼爱"之法,为"义正"(正义)之法,为"尚同"(平等)之法,为"天志"之法,为"法天"(或"则天")之法,为"中效"之法,为(百姓广泛参与的)"谈辩"之法.墨子的"法治"观展示了"法治"之法的规则性、规范性、普遍有效性、强制性、实践性、正义性、平等性.因此,墨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位主张"法治"的思想家,而且还因其独具"现代性"而使其成为"法治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道)字."道"字本义:人在超越私而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时,所明白的宇宙真谛.老子之"道"可比拟为:真道生妙无,妙无生神明,神明生理念,理念生规律,规律生万物.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从中受启迪,从"现代化范式"及其"逻各斯中心主义"向去蔽之"道"之真精神转化:在"逻辑与直观统一"精神下之法律文化,既主张法治的实现,又使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至上与传统中国逻辑缺乏导致的主体精神缺失的毛病皆得到克服."道"包含"法自然"与"自然法"两重意境,则可通过把形上之"道"作为终极价值诉求,把更易把握之"理"作为法无明文规定时"自由裁量权"的标准,防治法律文化中现代性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出发,对老子、庄子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和剖析。老庄道家价值观可扼要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人道合一"的价值主体意识;"道法自然"、以"道"为本位价值;"齐善恶"等相对主义价值标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价值行为取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价值实践方略;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素朴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1.
汪太贤在《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是"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碳达峰碳中和的立法策略选择,事关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效果与经济发展全局,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立法,应当采取"三三立法策略"。即在立法的总体布局上,分为三个组分,每个组分再细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专项法律的制定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定";第二步再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法";第三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其次,在国家立法的横向层面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二是修改或制定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三是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再次,在立法的纵向层级上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制定或修订全国人大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立法和相关立法;第二级是制定国务院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行政法规;第三级是制定地方层级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地方性法规。此外,还要制定相关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相似文献   

14.
完美法治     
描述并批判三种不完善的法治概念的通行表述:法治即对抗政府强制性威权之盾(戴西的观点);法治即更高正义法规则之治;法治即规则之治或规则之法.尝试给出了法治概念更"全面"的说明:两种不完美的法治模式(高压法治和法外法治)和"完美法治",即法律作为自发行动之终极动因.完美法治要求法律的存在或法律的概念要与作为自觉行为根本动因的法律以及法治的状况共同存在相一致.每种观点的核心原则将予以介绍、评议,进而适用到国际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16.
论法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律必须稳定,古今中外许多有见地的法学家和统治者对此都有较清醒的认识。坚决主张变先王之法的韩非,同时看到法的稳定性的极端重要;“治大国而数变其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①“法莫如一而固”②。汉代名相曹参“举事无所变,一遵肖何约束”。我国唐以后各朝立法皆以唐律为蓝本,无改唐律之大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法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传世巨著里也指出:“如果轻易地对这种或那种法律常常作这样或那样的废改,民众守法的习性必然削减,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着削弱了。”③西方资产阶级更重视法的稳定性。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作为宪法来源加以引用的《联邦党人文集》指出:“严肃的美国人民对指导议会的朝三暮四的政策感到担忧。他们遗憾而愤怒地看到,影响私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法学对法律与法治所采取的"揭弊"式作业,指出了法律的不确定性、意义的流动性以及法治的不可能性。这种对所谓真相的"揭弊",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人们探寻法治实现思维路径的热情。在对各种"揭弊"的回应中,人们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法律方法论有多重功能,但最主要功能是寻找"于法有据"之法,塑造法治思维所需要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通过法律方法以及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可以对法律、法治的各种"弊端"进行修复,并确定具体的法治之法。这种努力在法治的实现途径上证成了法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 ,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 ;道的大境界 ,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 ,三位一体 ,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 ,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情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 ,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 ,道之华。  相似文献   

19.
古今对《老子》第三十六章多做权谋化的解读,误甚!章首四句"将欲……必固……"的逻辑主语其实是天道,四句只是点出天道人事之物极必反,从而提醒世人于张知翕,柔弱以自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柔弱胜刚强"通常被理解成弱小战胜强大或以柔克刚,有悖常理。此命题实则是说示弱的姿态胜过、优于逞强的态度。"刚强"不是实力强大的他者,而恰恰是争强好胜的自己,故"柔弱胜刚强"不是鼓动我们战胜他者,而是提醒节制自我。章末将这一命题施用于治国理政。"利器"指可能伤人的一切物事,"不可以示人"不是把权谋或什么法宝藏为己用而不为人知,而是反对夸示利器、滥用利器。谆谆告诫世人持守雌柔之道以护惜群己之生命的思想,却总是被歪曲成阴谋权术,堪叹!  相似文献   

20.
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逹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