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吾读太白诗,喜有浪漫味。大不满现实,遂为游仙醉。——陈毅《冬夜杂咏·吾读》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诗国天穹中一颗奇异的巨星。千百年来,他以“诗仙"名世。前辈诗人贺知章赠给他“谪仙人”的美名,同辈的伟大诗人杜甫记载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令闻逸事。而李白也确曾自命为“酒仙翁”。这些富有个性特点的称号,直接关联着李白的“游仙醉”问题。游仙与饮  相似文献   

2.
李邕为李善之子,是开元天宝中颇负盛名的作家。两《唐书》文苑中有传。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有都曾与之交游;晚年被奸相李林甫嫉恨,杖杀于齐州任上,李白、杜甫都有诗作悼念他。李白何时与李邕交游?这涉及李白的《上李邕》诗的系年。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在天宝四年下注云“李邕为北海太守,陪宴历下亭,李白、高适俱有赠邕诗,当是同时”。据此,  相似文献   

3.
李白之父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父亲究竟是什么人?对此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说法: 最早的说法是:“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种说法显然不可靠,因为李白写的《任城县厅壁记》根本未提到他父亲曾在此作过县尉,而是说:“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记,辄记于壁”。可见他是路过任城,而非家居任城。在李白的诗中也多次说他是从外地迁到山东寓居的,如“余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从李白的诗中还看出,他寓居在山东的家并未在任城而是在沙邱。如“我家寄在沙邱旁,三月不归空断肠”。“我来竟何事?高卧沙邱城”。李白写了好几篇怀念居住在山东的子女的诗,情感很真挚,但无一句怀念其父的,足见其父并未在山东寓居,更不会在任城作官。  相似文献   

4.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一词 ,其实是一首托名之作。一、北宋李之仪“用太白韵”填写《忆秦娥》的事实 ,只能表明托名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在当时甚为流行。二、崔令钦《教坊记》无《忆秦娥》曲名者 ,并非表明李白作该词于“天宝乱后” ,而是李白根本未作是词。三、李白在《凤凰台》等诗中自始至终均未用“秦娥”一词 ,而《寓言》其二中的“秦娥” ,则并非《忆秦娥》中的“秦娥”。四、李白集中的《三五七言》诗 ,属“声诗” ,与《忆秦娥》词调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句中的“谢公”,一般的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任永嘉太守时游天姥山,曾在剡溪地方住宿,有他的诗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吟”作证(见谢灵运的《登临海峤诗》)。但查阅《晋书》、《南史》,并据越地传说,对此注释颇有异议:诗中的“谢公”是否就是独独指谢灵运呢?李白梦游天姥山的途径与谢灵运走的路是相同的。“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  相似文献   

6.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首句用了驾鹤飞升的典故,赞美孟浩然像仙人一样远去,次句暗用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典故,含有以成仙和放荡称赞孟浩然的深意。唐代士人包括孟浩然在内多不谨细行,孟浩然当时又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他与李白在黄鹤楼的相见和分别,是一次欢会和壮别。并且,李白的别诗甚少凄苦之句,而多豪迈壮逸之词。由此可见,李白此诗是以飞升成仙、富贵风流称赞孟浩然,情感的基调是开朗的。过去论者多以为此诗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的说法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提起崔颢,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他的《黄鹤楼》诗,这首千古佳作,被南宋文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记载又把他与李白联系在一起,据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此诗,为之叹服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笔记小说的描绘、渲染虽未必可靠,但也足见后人对崔颢诗作评价之高。其实崔颢的诗作,在他生活的唐代就享有盛名,《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曾写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把崔颢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后出版的众多的唐诗选读本,在介绍崔颢的  相似文献   

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把这首诗作为抒情小品来举例的,有人认为这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窃不敢贸然赞同。 如所周知,诗是社会的产物。而抒情诗的特点又在于,它所抒发的虽是满腔的激情,却又是为一种特定的因素所触发的感情的涟漪,是那一刹那间思想火花的闪现。因此,我们要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客观因素,然后才能找出诗人的主观情愫,由表及里地去探讨诗人是怎样在诗里把他的主观情愫和客观感受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晏殊七岁能属文,被视为“神童”。在宋真宗、仁宗朝,他虽然做了几十年的大官,也做了一些好事;但我看他那“神童”的“神”,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大家都知道,晏殊的诗、词、赋都写得很有特色,很有个性。宋王灼《碧鸡漫志》评他的词是“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宋宋祁亦极推崇他的诗:“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笔记》)晏殊还有一绝活似为后人所忽视,这就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欧阳修曾说:“右观文殿大学士兵  相似文献   

10.
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1931年11月27日,赵景深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写了《志摩师哀辞》。文中记叙了1926年春天作者访问徐志摩的情景,在谈诗时,“问他对于自己的诗所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他说是无题。”(《新月》四卷一期)《无题》收入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首诗为什么被作者自己喜欢,我想大约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与诗魂。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邵燕祥先生在《北京日报》(2004.9.6)撰文,披露了晚年郭沫若真实而痛苦的心灵。“过去我们总是从郭沫若一贯‘紧跟’这个大前提出发,由于毛泽东表示在诗中喜‘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于是认定《李白与杜甫》是逢迎‘圣意’之作,看来有失于简单化。”文中引述郭沫若因“文革”连殇两子,其中郭世英是周国平要好的同学,1968年4月在北农大私设的牢房里受了三天三夜的轮番批斗后,反剪双手坠楼而死。郭沫若在1969年1月写给周国平的信里说:“我在看世英留下来的日记,刚才看到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他在日记后大书特书的两句:‘全世界什么最干净…  相似文献   

12.
李白由东鲁入京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之研究李白者,曾认为李白天宝初应诏由南陵入京,我们对此有些怀疑。 一、天宝初李白并未寄家南陵 在李白的生平中,大家曾认为他在天宝元年入京前,曾南游会稽,寄家南陵。但查李白同时代人及唐人的记载,如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及杜甫、高适、任华等人诗文,都不曾说李白在天宝初入京前曾到过南陵、会稽。只是到了李白死后将近二百年的后晋刘昫的《旧唐书、李白传》中才说:“天宝初,(李白)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又因《李  相似文献   

13.
把盏畅饮,酒意阑珊时,周玉莹说:“我不画如来佛。如来在西天,离百姓太远了。我画罗汉,罗汉不轮回,就在老百姓之中;当然,我还画锺馗——他替老百姓驱魔打鬼!……”我为这话而感动,而更感动则是拜读周先生的慷慨豪作《锤馗百图》、《十八罗汉》、《兵圣孙子》、《达摩面壁》等巨制时的灵魂飞逸、神思震撼的那一份儿愉悦与快感。周玉莹,山东思县人,1942年10月出生於济南,19岁当兵,45岁转业,现为青岛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已出版们人画集3种、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12次。专攻古代人物,书李白、画杜甫、画苏东坡、书苏武…  相似文献   

14.
前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种评价是很公允的.虽然郭沫若先生于十年动乱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李白与杜甫》中,高抬李白,重贬杜甫,但“曲高和寡”,也没动摇了世人对杜甫的定评.在这位伟大“诗圣”的笔下,不仅写景状物,均有超人的成就,而且也是人物写生的圣手.他把《遭田父泥饮》一诗中的田父(农民),活画出一个热情、豪爽、质朴可亲的、“不觉村野丑”的农民,同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羌村》等篇里,也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15.
黄景仁 (1 749- 1 783 ) ,字仲则 ,又字汉镛 ,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 ,乾隆时期诗人。他“四岁而孤” ,家境清贫 ,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 ,曾四方奔波 ,但一生怀才不遇 ,穷困潦倒 ,年仅 3 5岁 ,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有诗集《两当轩集》。黄景仁对古、近体诗均有所长 ,尤擅歌行与律诗。他的古体诗素来服膺李白 ,其性格、气质都与李白有相似处 ,但他能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从《两当轩集》来看 ,他主要师法“三李”、“二杜”。他的诗中 ,李白的豪放、飘逸 ,李贺的凄怆幽峭 ,李商隐的悱恻典丽 ,杜甫的沉郁顿挫 ,以及杜牧的风流洒脱 ,都…  相似文献   

16.
每读李白的诗歌,总会想到他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主张和飘逸豪迈,放达不羁的个性,形诸笔端,便构成了他诗歌总的艺术倾向和艺术特色。在为数不多的李白的少作中,尤以描写蜀中山川之作,更能体现这一总的艺术特色。 李白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素以“雄奇瑰丽尸著称,“咆哮万里出龙门”的黄河,“白波  相似文献   

17.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18.
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在我国诗苑史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生所作诗歌极为丰富,传世之作有《白香山诗集》,“凡二千八百余首,此外犹有集中遗漏者”,因而,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被作为唐诗的光辉代表。人们曾誉称:“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白居易的诗文久已流传海内外,当时曾有外国商民以重金收购白诗,视为佳品,予以珍藏。所以,白居易不仅在中国诗史上地位突出,也是一位国际性的大诗人。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对于白居易诗文注家蜂起,历代研究白居易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当代一般著作家,对于白居易的祖籍很少述及。为了探讨中华各族人民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贡献,谈谈白居易的族源问题,我想还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李白这首七绝诗,是他开元十四年(726)出蜀以前之作。李白青年时代,访道任侠,游览蜀中名山胜迹,蛾眉山特别吸引他的兴趣。他曾两次登临徘徊于峨山峨水之间,唱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美诗句。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前夕,峨眉的秀丽的山景和清新皎洁的月色,仍然使他萦纡于怀,充满着无限依恋之情,写下这首意境深曲、辞句清朗的七言绝句。李白写诗的地方,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说:“成都府路嘉定府:太白亭在平羌镇,锦江禅寺有重云阁、太白亭,亭与峨眉相直,即太白题诗处。”按平羌镇是宋龙  相似文献   

20.
雁翼的诗论     
<正> 雁翼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个多面手。他除了写诗、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外,还从事诗歌批评的工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诗的信仰》(1982年)一书,就是他在诗论园地辛勤耕耘所结下的硕果。雁翼写作诗论,滥觞于一九五八年。在那“大跃进”的年代里,他对《星星》诗刊提出的所谓“诗歌下放”问题发表了颇显卓识的见解。由于他和当时只强调学习民歌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