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盘古的前身是混沌,盘古由盘瓠演变而成,盘古与道教共生共长,盘古形象是上古典籍中混沌形象和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盘瓠形象的合体,这一形象中蕴含的混沌思维模式既与“世界之卵”的母题相合,又深藏中国古老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2.
从三国东吴徐整所记盘古神话起,探索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所记,及全国南方、北方、东方、西南、中原以及台湾流传的盘古神话,批判了盘古即盘瓠论,盘古源于烛阴论,中国盘古源于印度论,批评了盘古发源于河南论,论述了徐整所记盘古,北传,传于中国各地,中国各地有了新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盘古神话,值得中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神话和语言的特殊关系,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划分为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并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三大文化圈之间进行比较,以建构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学理基础.遵循这样的学理基础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不仅能够阐释诸民族神话的相异特征和统一特征,而且也能够追寻中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 ,有着悠久、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 ,反映着远古社会的状况。盘古开天辟地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其故事在经书、纬书及野史中都有记载 ,结合大江南北的传说遗迹和考古资料 ,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氏族部落向南方的迁徙和融合轨迹 ,因而盘古氏并非是虚幻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据和探源,试图勾勒出中国远古神话一个粗略的神族谱系。文章重点考察了远古神话中炎帝和黄帝两大帝王神系,并以此为核心,上溯至太皞和少昊的太阳神族,下延至开启中华文明的大禹神。同时,对与炎、黄帝系有关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羿射日神话,以及有关少数民族神话也做了相应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盘古图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供了关于盘古神话的一则新材料,对历来以为盘古之说最早出自三国时徐整《三五历记》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可供研究我国古代神话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汉族的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远古时代生活的记忆,展示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幻想性认识,呈现了不少共同点,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形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神话的研究中,盘古和盘瓠通常被视为一神。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古献资料,盘古与盘瓠在得名,造型、时代、以及体现出的神性和人性方均有不同,二应为两神。  相似文献   

9.
盘古与盘瓠是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神话传说人物。盆瓠神话特别是盘古神话以其特有的魅力流传在许多民族之中,对我国古代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认真探讨盘古与盘瓠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两则神话故事,澄清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盘古与盘瓠的关系问题,古今许多学者曾普遍认为:盘古与盘瓠为传说故事中的同一人物,盘古就是盘瓠,盘瓠就是盘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经历了自然状态下的比较研究和现代神话学理论指导下的比较研究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比较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之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神话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和少数民族神话与国外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等领域或范围内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新疆旱卡子滩闽玛生态村的一个汉族灾害移民群体的调查,探讨作为少数族群的汉族与当地哈萨克族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通过文化符号的作用,加强不同群体之间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学习;同时当地政府也要扮演起文化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引导灾害移民适应当地的文化,进而在"求同存异"的状况下加强族群间的互动性,并最终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族群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选取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部分县市汉语授课幼儿园各民族儿童691名,运用经过修订的“儿童入学准备状况教师等级评定表”对抽样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团体等级评定,所有数据输入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在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和一般知识、言语发展等领域均有显著差异,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发展水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转变过程。作者指出,造成民族政策转变的原因在1983年李维汉同志给中央领导人和邓小平同志的信中有说明,一是由于我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和交错而居,二是我国是在党领导下各民族平等联合建立的共和国,没有经历民族分离。此外,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建国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北道自唐代玄宗后胡化是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此说虽为河北胡化的经典理论,不过陈寅恪先生及后来的学者大都着眼于唐朝中叶以降讨论河北因何突然胡化的问题,而中国自古就有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的观念,所以作为传统汉人文化区的河北要被胡族胡化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这种文化上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能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所以,探讨河北胡化首先要追溯其历史渊源,继而梳理河北胡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有许多共有的吉祥物。汉族一些吉祥图案 ,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喜爱 ,一些少数民族吉祥图案 ,也被汉族吸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吉祥物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吉祥物 ,是本民族象征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吉祥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部分地名具有深厚的民族平等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树立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得名于北宋时期记载民族盟誓所建造的“天圣石柱”和“成平石柱”,是民族平等团结的活化石,其所承载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石,维护了石柱自治县民族关系长期的稳定,对促进武陵山区土家族地区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民族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精神文明是由汉民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联姻”缔造的。文学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粤西鉴江流域自古是汉人和古百越人杂居之地。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此地"冯、冼"结合,"汉、越"共建而又从属于汉人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权,罗州、高州的行政建制,以及与广州地区的密切联系等等历史因素,促进了本地区的汉化,糅杂了大量古百越语的汉语方言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寓言与寓言式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寓意的作品即为寓言,一些作家如但丁、斯宾塞、卡夫卡被视为“寓言型作家”等提法是否妥当?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首先明确判断寓言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只有那些短小轻快幽默、运用劝喻或讽刺、可以“合理地破译”的作品才可称之为寓言。而有寓意的作品虽具有寓意丰厚、并运用比喻、象征、投射等手法,创作由小见大、由具象到抽象的艺术“模型”等寓言化特征,只能说明其作品有寓言化倾向,可称为寓言式作品。这些创作寓言式作品的作家,因未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寓言,并不能称为寓言型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