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摹状词理论的要点是,专名的含义等同于摹状词或摹状词簇,摹状词指称专名的所指;相反,因果命名理论认为专名仅有所指没有含义.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都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专名的推广和传播为突破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可以对这两种理论的各自困难以及摹状词与专名之间的关系有个较好说明.  相似文献   

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专名意义的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介绍、评论 ,分析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点与不足 ,最后得出摹状词是有意义的 ,专名和摹状词都既有含义又有所指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这是一种基本方式。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其相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不用摹状词是不可能的。在克里普克所谓的命名仪式和命名传递链中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摹状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难以解决“共用专名”的顽症。为解决“共用专名”引起的指称含混性,人们通常在专名前加上修饰语,以显现专名所指对象的特征或专名的涵义。这种内涵显示法是对专名指称明晰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作为指示词,专名与摹状词都是特指词,在特定的可能世界中具有外延唯一性。他关于专名与摹状词区别的论证并非完美无缺。他在作同一替换中,混淆了不同的可能“世界”,从而在其理论中出现了逻辑矛盾。以往的专名-摹状词理论实质上只是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这是一种同世界个体指称理论,有别于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构建,不必以葬送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有效性为代价,修正后的专名摹状词理论仍会在其相应的论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专名──摹状词关系问题是意义──指称理论的重要议题。专名和摹状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一个基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要寻找与其对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就要使用摹状词。个体对象的专名与相应摹状词的关系是一对多与一对一的关系,即个体对象的专名对应若干摹状词,而一个摹状词只对应一个个体对象的专名。  相似文献   

6.
克里普克所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因空名问题而受到质疑。《空名与虚构实体》一文着重论述的是克里普克对虚构专名这种空专名的基本观点。通过文献解读可以为直接指称理论做出辩护,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在直接指称理论框架下,虚构专名不同于一般专名:第一,虚构专名有含义,其实质为一簇特定的摹状词;第二,虚构专名有指称,其指称对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第三,若以现实世界为视点,含有虚构专名的语句假装表达命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论专名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从弗雷格到克里普克的关于专名的意义理论,分析了“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的合理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将可能世界的观念引入“簇摹状词理论”,对专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专名在某一可能世界中的内涵等同于描述对象在那一世界中的属性特征的摹状词的总和。本文充分考虑了专名内涵的相对性,以及在指称实践中的灵活性,不把专名的内涵看成凝固的、永恒的,认为它随着可能世界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历史和批判的眼光客观地分析逻辑史上针对专名所提出的两大理论--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指出他们的区别和各自的得失,认为摹状词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名称意义的因果理论引发了因果论与描述论的"战争"。一些描述论的辩护者主张专名与相对于模态算子取宽辖域的摹状词同义。克里普克的回应诉诸关于严格性的哲学直观,但过于简单。因果论辩护者索姆斯对此的驳论以对作为语义理论的描述论早期形态基本点的理解为基础,因而其"基本论证"是能够成立的;但该论证仅限于逻辑语义分析,未能充分展示宽辖域分析的哲学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宽辖域分析诉诸摹状词的从物使用,视之为用以确定相关联的名称指称的手段,这既与克里普克以对象为出发点构造可能世界的思路相合,也与克里普克明确区分摹状词"提供意义"和"确定指称"两种功能的观点本质相通。专名与摹状词在语义功能上存在严格与否的分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的、批判的眼光考察各种类型的专名指称理论 ,指出其各自的理论得失 ,认为摹状词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 ,而历史因果理论总体上是正确的 ,但仍不能全面解决专名的指称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最后 ,从方法论上对专名指称理论研究进行反思 ,认为这一研究应从公共指称和私人指称两个角度展开 ,并且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对专名指称理论问题有个较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 1)在确定专名指称时 ,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 ,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 ,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 ,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 ( 2 )不了解专名的涵义 ,不借助于摹状词 ,仅依靠指称的借进 ,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 ,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认为 ,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 ,不需借助于摹状词 ,也不必了解专名的涵义。因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 ,专名指称的确定能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播开来。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14.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专名问题从柏拉图起就困扰着哲学家们,现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对此给予了更大关注。现代逻辑的专名理论肇端于弥尔(John Stvarf Mill 1806—1873)。弗莱格(Gotllob Frege 1848—1925)与他直接对立,罗素(Berfrand Russell 1872—1972)却在二人之间妥协,后来塞尔(John Searle 1932~)、林斯基(Leonard LinsKy)等人对弗莱格和罗素的专名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专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说认为,专名有涵义,涵义决定指称。刻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唐纳兰(Keifh Donnellan)等人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说,复兴了弥尔关于专名的观点,他们的因果历史理论认为,专名无涵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论意义和指称》一文讨论了专名、单句和从句的意义与指称,提出客体、语言、思想和真值之间的关系,建构了讨论语言意义问题的基本框架。罗素认可弗雷格的专名理论贡献, 但认为专名理论无法解释空指称。因此他区别了专名和摹状词,并讨论了其意义和真值。  相似文献   

17.
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名和摹状词(本文中指狭义的限定摹状词,下同)都是标记特定的单个个体的指示词(组),如“成都”、“哪吒”、“中国的首都”、“当今的法国国王”等。既然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它们能被正确地用于指称,那么专名和摹状词与其所指称的对象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两种指示词(组)中包含着各自固定的指称方式。但由于人类语言的丰富性、歧义性,这个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以至于逻辑学家们从19世纪始就一直争论不休。密尔(J.S.Mill)是19世纪的英国逻辑学家,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有对专名和摹状词…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专名有没有涵义和如何指称的问题,塞尔提出了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不仅有指称而且有涵义。而克里普克则坚持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专名只有指称没有涵义。文章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种观点,发现这两种理论之所以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理解有所不同, 因此,与其说二者是对立的,不如说是互补。  相似文献   

19.
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史因果理论逻辑前提的分析表明,严格指示说对于专名并不具有普适性,存在着众多指称并不严格的专名,它们的指称不能按照历史因果理论的方法加以确定;历史因果理论的哲学前提--实在论的信条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满足的;可从私人指称的角度出发,糅合摹状词理论的一些理论长处,去弥补历史因果理论的不足,修正它所存在的理论错误,从而较为合理地解决专名的指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包含无指称对象语词的句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如何理解包含无指称对象语词的句子的意义"这一问题,罗素通过其摹状词理论作出了他自己独有的见解;而斯特劳森则在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另一种不同的观点.两种观点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如何理解包含无指称对象语词的句子的意义"这一问题,但又都有它们自身的难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难题的基础上,力求找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