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股票市场2015年出现的股市异常波动,在金融活动中属于一类由严重流动性缺失而导致的恐慌性踩踏现象,探索其中的机理具有典型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情景-应对”型风险管理思想、利用计算实验生成各种风险“情景”,揭示了高杠杆融资在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中国市场微观机制作用下引致股市流动性踩踏危机的机理.计算实验的结果刻画了2015年中国股市流动性危机中连续单边暴跌、流动性缺失大面积传染和危机后持续震荡的三个典型特征.实验表明融资杠杆在投资者的技术分析策略和适应性转换动态资产配置作用下,对市场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引起个股板块联动和流动性缺失传染,最终导致连锁强行平仓,从而引发了流动性踩踏危机;连续竞价的订单簿撮合机制和涨跌幅限制在股灾中加剧了流动性踩踏危机.据此,本文提出了保持低融资杠杆、引入临时做市商提供紧急流动性、通过大宗交易系统收购强行平仓头寸等应对措施来缓释流动性踩踏危机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上海证券市场流动性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运用高频数据对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日内和周内变化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了这种流动性模式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上海股市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股市流动性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周内和日内变化模式,从而揭示了我国股票市场在流动性方面的微观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银行间交叉持有同业存款时,风险共担和传染是可能的。银行间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对风险共担和传染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三阶段流动性偏好模型的一般分析框架,讨论了应对危机时银行微观层面的资产清算顺序的异同对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不同影响,并从合作博弈的视角探讨了"货币池"风险免疫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不存在银行资产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当问题银行流动性波动足够大(ε>ε) ,银行间风险传染可能难以避免,而当流动性短缺ε在区间[ε,ε]内,银行间的合作博弈效果最优,风险传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银行间市场的"货币池"免疫结构模式可以实现风险分担和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一种银行间市场危机传染的内生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兼顾"时间尺度"和"价格尺度"双重因素下构建了标准化的市场流动性测度,并利用时变信息熵方法提出了一类市场预期的新指标。将ARMA-GJR-GARCH模型与时变Copula模型相结合分析了市场流动性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动态相关结构。利用2009年1月~2014年9月中国股市日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流动性和市场预期存在较明显的持续性和负向"杠杆效应",通过LL、AIC和BIC三种准则比较发现时变正态Copula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时变相关性分析说明市场流动性和市场预期长期内保持着负相关的总体态势,欧债危机期间时变相关系数在正负状态间转换频繁,其相关结构出现了几次较大的变点,但正常时期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显著。该结论对于监管部门在危机期间及时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流动性从而减少危机传染和缓释金融风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市场流动性刻画市场的交易能力,融资流动性反映投资者的融资能力,两种流动性及其相关程度是衡量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控制与防范危机时期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必要准确分析和量化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以融资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为研究对象,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作为研究背景,选择2000年1月3日~2008年4月30日作为样本区间,运用DCC-MVGARCH模型估计融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并通过t检验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两者之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时间走势,以证实两种流动性在危机时期是否存在相互增强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危机爆发前,融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相关性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危机爆发后,两种流动性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波动程度变大,呈现出流动性螺旋的现象。这一结论为危机中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提供了理论解释,并以此提出提升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投资者异质信念不但是股票市场的现实,也会引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本文建立从两期到多期的交易模型,利用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拟投资者的预期演化,旨在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导致的多种异质信念共存的情况下,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波动程度、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均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投资者规模与股票市场流动性正相关。利用MATLAB软件数值模拟多期交易过程,验证了在投资者预期演化的情况下,上述规律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行为金融和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范畴,也对投资者优化决策行为及监管部门加强流动性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是评估一国证券市场是否健康运转的重要指标。关于流动性的各种学术研究也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宏观经济因素对时变的股市流动性的影响,选取度量股票流动性的指标以及宏观经济变量,针对行业分类的面板数据提出三个动态因子模型,并引入跨行业的能够捕捉风险聚集现象的潜在因子进行建模,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与Kalman滤波进行分析和样本外流动性风险预测。我们提出的新颖的带回归效应的高斯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模型,结合了用主成分的方法从大量宏观经济协变量中提取出来的因子,用来分析和预测股市的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强的信息挖掘作用。在对上证A 股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动态的潜在因子的引入对于防止流动性估计的偏差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李蒲江  郭彦峰 《管理科学》2017,30(4):151-160
 2015年股市危机期间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尽失,甚至一度出现“千股跌停”这一罕见情形,监管层随后对股指期货和股市现券卖空进行最为严厉的限制,这一系列举措给实证研究带来一个很好的拟自然实验场景,用来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期现基差问题。        选取中国沪深300股票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的5分钟高频数据和日度低频数据为样本,以经典的金融学套利交易理论为基础,对2015年股灾监管前后划分样本区间,使用VAR模型和OLS回归对市场的流动性和期现基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期现基差是导致套利交易的原因,进而造成订单不平衡,从而减弱了流动性。期现的正向基差比负向基差对流动性的影响大,且这种非对称效应在极端行情下差别更大;当期现基差为正时,套利者可以很容易的卖空股指期货并做多现货,这种订单的不平衡引起现货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但是一旦出现负向期现基差,很难卖空股票现货同时做多股指期货,导致流动性下降;高频和低频数据的结论都证明正向期现基差会引发套利,从而使流动性增加。在股指期货和融券交易被限制后,套利交易难以有效进行,期现基差为负,无法通过套利交易增加流动性,这可能是造成2015年股市危机期间流动性尽失的一个原因。        研究结论不仅对2015年中国股市危机期间流动性缺失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也对监管机构如何应对股票市场危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流动性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之间的时间序列动态关系,并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流动性与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变参数分析。结论是:上证综指收益率对宏观流动性变动的时变弹性系数在近几年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钢铁和金融行业时变弹性系数波动比较剧烈,而医药行业的时变弹性系数波动较小。证券市场(微观)流动性变动的时变弹性系数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逐步健全、完善而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危机频频发生,金融市场渐渐显露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危机发生时,市场上呈现出流动性消失的现象,即流动性黑洞。本文通过简单分析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的形成原因,为金融危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板收盘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了开放式集合竞价对市场流动性、波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收盘之后,收盘前连续竞价阶段的市场流动性明显减小、波动性降低,从连续到收盘价格的变化幅度减小,收盘阶段的市场流动性降低。根据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集合竞价透明度增加有效地缓解了收盘前集中交易的现象,减少了庄家在尾盘拉抬和打压价格等做盘的可能性,提高了收盘价格的信息效率。  相似文献   

12.
股票投资组合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属性,是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对流动性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度量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从投资者实际投资时所面临的价格冲击入手,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并定义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的度量指标Q和Qvar。最后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样本股的日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分散化不仅可以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流动性风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市总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研究中国股市总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是否在资产定价中得到了反映,其中流动性风险包括用协方差度量的市场收益对总流动性的敏感性风险和用方差度量的总流动性的波动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不仅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溢价,而且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而流动性风险中市场收益对总流动性的敏感性风险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股票质押率的合理与灵活设定对于降低质权人风险,从而避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现有研究和实务操作往往只是简单地基于波动率来计算股票质押率,而忽视了流动性、杠杆和交叉持股等因素对股票质押率的影响,即在股票质押率定价过程中未能考虑质押标的的流动性风险和组合再平衡风险。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杠杆对投资者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机理,以及交叉持股对质押标的的正反馈效应,构建了一个兼顾波动率、流动性和组合再平衡风险的股票质押率定价模型。另外,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杠杆及流动性冲击均显著影响股票质押率;且与仅基于波动率预测的传统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定价模型所计算的股票质押率要显著低于前者,结果证明本模型确能有效解决杠杆过高、交叉持股情况下,股票质押率的合理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交易量持续期(市场吸收一定交易量所需要的时间)作为股票市场日内流动性度量指标,采用五个ACD模型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中日内流动性的特性及其最佳描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WACD(2,1)模型拟合日内流动性序列的效果最理想,可以用来描述和预测流动性;同时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存在明显的聚类现象;流动性过程是一个均值回复过程,当前时刻的流动性对未来期望流动性有影响,其影响呈Weibull形式衰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详细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接着从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层面论述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针对美国政界人士提出的四个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希望本文通过本文对美国次级贷款的分析能对对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给予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公司特征变量在横截面分析中对收益的解释作用,并且我们采用了Fama和French的三因子模型对风险进行了调整.结论显示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仍然与公司特征变量:E/P、B/M、公司规模、交易量等指标相关.其中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交易量与收益显著正相关,这就与流动性补偿假说相矛盾.只有当我们采用了市场深度度量流动性时,这一假说才在国内市场得到了支持,但交易量的结论仍不变.这就说明了交易量在本文的研究环境中并不是流动性的合适度量.  相似文献   

18.
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流动性风险本质属性的探讨,提出了目标流动性的概念,建立了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模型,一是用流动性不足的均值测度流动性风险模型;一是包含流动性不足及其波动性的流动性风险综合测度模型。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48只A股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科学计量股票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业都在反思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得出的结论是,造成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的根本原因是风险管理的流动性不强。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危机还为集中显现,但是在此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预警,未雨绸缪。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简要探讨,以此来进一步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刚刚结束的G8峰会和正在举行的“金砖四国”首脑峰会都在向世人释放一个重要的新信息,那就是危机可能正告别全球流动性恐慌的第二阶段(去年8月份为止是危机的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欧美国家局部的次贷危机),所以,现在应尽早考虑“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如何跨越失衡发展的模式障碍,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