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不仅数量是最多的,同样也很具特色,他的词中洋溢着勃勃生机。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跌宕起伏,一唱三叹,人物形象塑造真实生动。在词的诗化进程中,孙光宪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山谷词     
在对山谷词做了较为全面探讨的基础上,认为山谷词题材广泛,在北宋词坛上继轨苏轼,以词表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他的词作风格多样而主体风格不显;艺术上他亦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外放直抒的表情方式,连续跃动的画面描绘,俚浅直白的语言特色等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王国维更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早期的纳兰研究多关注其感伤抒情的词作,而他的边塞词作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数量上超越前人.纵观其边塞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边塞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塞词既有沉郁豪放之气,又有凄婉迷离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诗词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结合山谷生平,分析他写词所受的影响,强调他学习晏几道和苏轼词,受柳永词的影响,终于在北宋词坛上成为一家;并论述黄山谷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沈祖菜(1909—1977)是现代优秀女词人,她的词作在词坛上获誉甚高。在作者生平见刊的516首词作中,包含了大量的联章词,共计55组296首,占其全部词作的一半以上,其中以《浣溪沙》为词牌的联章词数量最多。本文以沈祖菜词作中《浣溪沙》联章词为研究对象,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这些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并探讨组词在叙事抒情上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其所作《珠玉词》,被誉为“北宋词坛上的报春花”。对于其人其词,历来颇有评说。南宋葛立方说晏殊“身居富贵而又善言”。北宋吴处厚赞同叔“文章富贵出于天然”。近人况周颐把《珠玉词》比“花中之牡丹”。宋代王灼称颂元献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相似文献   

7.
姜夔是风雅词派之祖,他的词作.清刚冷隽,峭拔高雅,疏宕自然,极富特色.陈廷焯认为,“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周邦彦)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又认为,“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王沂孙).词坛三绝也.”(俱见《白雨斋词话》)我们认为,从艺术上这样评价姜夔,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王安中年轻时曾师从苏轼,在词学上颇得苏轼濡染,但因他在徽宗朝得势而为后世文人所误解,导致他的词学成就多被漠视。实际上,王安中在徽宗朝不仅一直偏向元祐党人,还在“讳言苏学”的党禁高压下坚持学苏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其词作既在多方面规模苏词,又有独到的风格,可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比肩,堪称北宋末年词坛上的苏门殿军。  相似文献   

9.
方岳是南宋徽州词坛中作品留存最多的一位词人,也是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方岳存词91首,南宋徽州词坛全部词作共计387首,其词几乎占了南宋徽州词坛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纵观其词表现,约具有题材的多样化、情感的复杂化、及词作的散文化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秦观、黄庭坚是北宋词坛极有影响的作家,当时秦、黄并称。其词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发展过程,并渐次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秦观的词优柔婉转,自然本色;黄庭坚的词,是被称为“着腔子唱好诗”的诗人之词。黄词风格多样而主导风格不显,在词坛上没有形成奔腾万里的气势。秦观在婉约词的发展上承前启后,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南宋诗人与唐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1):64-69
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人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南宋诗人的"善学唐",首先表现在由"千家注杜"而"以杜甫为师",并注重对"诗史"的尊仰,其次是于大量的诗话著作中,对唐代诗人的创作经验进行种种形式的总结。而大量化用或引用唐人诗句,仿效唐人诗体以进行创作,对"次韵诗"创作的热情不减,则是南宋诗人表现在宗唐艺术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情意的组合,审美主体的独特情感使得意象具有了无尽的审美意蕴。唐宋诗词中出现的夕阳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诗人借以抒发自己的人生领悟。由夕阳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展现了一种历史的阔大,在生动明晰的夕阳图景之外,隐约呈现出诸多层次的缥缈空灵的意象情趣,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境生象外,意发其中"的广阔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极力称赏北宋词,谓之"北宋风流".静安先生自己也承认,北宋风流的本源则来自于晚唐五代,盖因其"真"与"广",加上作词的自然摇曳,便构成了北宋风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沧浪诗话》"尊唐抑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但始终没有对"诗变"与"世变"的关系作深层的剖析,仅从消极方面指出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的某些弊端,未尝全面检视当时业已形成的宋诗的艺术特质,更未及探究这种艺术特质之所以形成的种种原因.严羽的批评与事实不尽相符,不能反映宋诗的实际成绩和真实面貌,理论上亦具片面性.由唐诗至宋诗是必然的发展道路.宋代士人长时期充当了"政体"的精英,他们成功地左右整个政局的发展,宋诗议论化的突显与宋代"议论煌煌"之士风的渗透息息相关;宋代文化理性精神的突显又与其时哲学思辨风气的促动相关;而创作主体集诗人、散文家、词人三重角色的独特性,也造成了创作思维的多元化,加诸文学演变的规律等方面,遂共同造就了宋诗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龙启瑞是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文人,他在《谌云帆诗序》中通过对唐宋时期某些诗人与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比较,认为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并不适用于清代,诗歌创作在存在着"穷而后工"的同时,也存在着"诗能穷人"的现象."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是"学"的结果.龙启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体四六自成立之后就形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分别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两宋之际的汪藻等四六文名家,一方面取法本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融汇两派之优长,创作出既典雅工致又明白畅达的四六文,使欧阳修等人变唐体为宋体的骈文革新最终完成;另一方面,远师唐代陆贽之风,融至诚于骈俪之中,变应用公文为经世之文。这些使两宋之际的四六文继北宋中期欧、苏之后,成为宋体四六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7.
宋人对柳宗元诗歌的认识和评述 ,随着宋诗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宋诗文革新作家欧阳修、梅尧臣充分肯定了柳诗刻画山水、摅写忧愤的特点 ,苏轼则对柳诗“简古”、“淡泊”的艺术特征 ,作了深刻的揭示和精辟的论述。北宋后期以后的诗坛上 ,“江西诗派”盛行 ,他们一方面坚持柳诗学陶、质朴简至的看法 ,另一方面则从字法、句法、章法等形式技巧上探讨柳诗。南宋后期 ,严羽、刘克庄也对柳诗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要旨是从艺术特征以及柳宗元其人其诗的关系上进行论述。总之 ,宋人对柳诗的评述大体上揭示了柳宗元诗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诗话美学     
纵论历代诗学,有一点非常突出,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诗品》发展孔子“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唐代释皎然《诗式》,从精神境界谈艺术构思:“须至难、至险,始见佳句”。同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风格立品,是自觉美学追求的开始。宋代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探讨诗作如何“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拓了审美深层次。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注重诗人的修养,要求主题隐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后世研究陶、李、杜、韩、苏诸大家,更提出诗的人格精神。清末民初王国维综合神韵说、性灵说,创立“意境论”,把“真景物、真性情”作为有无意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9.
巴楚地域竹枝词在唐代因受到诗人们的关注而得以广泛流播,其中尤以刘禹锡为著名。他用竹枝词写风景言风土,革新了竹枝词的俚俗语言和激越声调,使得竹枝词从鄙陋变为文雅清新,实现了对竹枝这种地方民歌的成功变革。宋代黄庭坚也创作竹枝词,他在刘禹锡变革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竹枝词的文人化倾向,他把文人的感兴与竹枝结合起来,用竹枝演唱诗词,使其诗文在民间广泛传播。这既扩大了他的诗文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民间文艺的内容。从刘禹锡到黄庭坚,体现了巴楚竹枝词因文人的参与而逐渐雅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桃源母题的异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源”母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同题共作”的典型之一。唐宋元六家桃源诗作通过各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所呈现的“理想国”形态 ,昭示了这种同一母题的异代阐释代表了异代诗人不同的社会理想 ,同时也折射出异朝社会背景、个人体悟、艺术个性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