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东皇太一"的神格与太一祭祀的渊源,是《楚辞》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文章从道家哲学与方术对楚国祭祀礼仪之影响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对以上问题加以探析,认为"太一"是创世神、祖先神与观念神的统一,根植于楚国的神话土壤,又孳乳于道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经过战国中晚期道家、方士的鼓吹,才从哲学范畴演变为方士崇拜的至上神,最终进入楚王室的郊祀大典。  相似文献   

2.
元宵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的活动。然而,从节期来看,正月上辛日可以是正月上旬从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却绝不可能是望日。从节日内容来看,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是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动且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与后来元宵节赏月观灯的民俗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判断,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 普罗提诺更多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审美理念, 并以三一本体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本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普罗提诺就是座桥, 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连.  相似文献   

4.
诗意地栖居: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哲学的一部分,对生态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海德格尔的 "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作为其"天、地、人、神四元合一"哲学的文学性阐释,被视为生态美学的典范表述.而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早已蕴涵并且具像化了海氏的这种生态美学思想,尤其是类似黄金时代的神话更呈现了一种本原性的、无主客二元对立的先定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5.
“太一”主要涵括天学上的北极或北极星,神学上的北极神或北极星神以及哲学上的终极本源等三大意义层。但这三大意义层的时序先后一直聚讼纷纭,覃及“太一”的原型、神格、效用等问题亦有争议。从发生学角度看,“太一”大致经历了从天学到神学再到哲学的嬗变脉络。象征北极或天极的位置,正是“太一”天学意涵的核心,也是其基源性意义所在,其神学或哲学意涵皆由此派生与展开。因此,无论从神学信仰还是哲学意涵上理解“太一”,均须以其最初的天学背景为底蕴。“太一”丰富而复杂的意蕴源于古人独特的关联式思维,它生动呈现了早期中国知识、信仰与思想之间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6.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7.
汉初上帝的信仰经历了五帝、五帝与太一并列、独尊太一的历史过程。高祖尊白、青、黄、赤、黑五帝为上帝;文帝把太一视为天神主宰,同五帝并列一庙;武帝时突出太一为上帝,五帝佐之。太一最终成为上帝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大一统现实政治的需要,同时汉初星相学说使太一完成了从哲学概念向天神身份的置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完成了太一成为上帝的理论论证,且太一在民问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太一”一词,文献中多有记载。“太一”性质与内涵,不同文献记载各异。综观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成果,“太一”内涵实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概念的太一;二是宗教概念的太一;三是星象概念的太一。先秦时期,“太一”内涵多具哲学意义;汉代,“太一”的宗教内涵更加突出,是国家祭祀的最高神祇,同时又兼具其他内涵。这既说明太一信仰的普遍化,亦表明太一内涵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混合与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这是中国商民族关于自身起源的神话叙事。在色彩意义上,"玄"代表生命本原;在字义上,其"混沌"和"模糊"的意义具有上升人类生命本原的倾向。在自然与生命融洽的宽阔背景下,分析"卵生"和太阳崇拜,得出玄鸟是创生的符号化存在,是天神合一的产物。玄鸟神话反映的是商民族对天空的向往,不同于周民族起源神话中对大地的崇拜,商周的朝代更迭标志着神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楚人祭祀神祇谱系中的关键神主进行了新的考释,以为东皇太一是东方帝神太皞,五帝即五方帝,包山楚简中的后土是楚人祖先黎、祝融或吴回等;云中君则有一个由自然、神、人三位一体的天神日渐演变为单纯的自然之神云神的漫长过程,并指出《九歌》中的《云中君》与《东君》不存在所谓错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原始宗教与早期自然哲学皆将水视为有生命的实在。在人类文明开启的萌芽时期,信仰与理性皆将"水"视为自身的运作对象,这使得"水"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具有了信仰与理性的双重色彩;自然神话将"水"视为生命之主宰;早期自然哲学将"水"视为生命本原;终极问题的回答始终离不开对"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一信仰在民间流传甚广。通过考察魏晋南北朝郊庙歌辞,发现太一分别在宋、梁、陈国家祀典中占据重要位置。晋时,太一为六十二神之一,不复汉时尊崇。刘宋统治者宣扬其刘汉后裔的正统身份,追溯西汉以太一为至上神的神权体系而加以改造,通过以“太一”名“天”、尊“太一”为至上神,证明其政权的合理性。萧梁时期,将“太一”作为北极星名写入郊祀歌,并以之为至高神居所,是梁武帝出于弥合三教差异、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仰体系的目的,结合社会各阶层太一信仰情况做出的调和之举。南陈承继梁代对太一的神位设定。太一的衰败、复起与其时政权的频繁更迭、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蒋观云是"中国神话学的开创者"。蒋观云将神话作为救国救民的有效工具,以神话研究寻求中华民族的共同渊源和文化记忆,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种基于"民族"视角的神话学思想。蒋观云的神话学思想在清末时期非常典型,使神话学从肇始之初就彰显出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是旺盛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想象力的产物,其中所讲的技术是当时现实机会技艺和幻想的非现实技术的混合物.有关技术的神话蕴含了希腊悲剧形式下的技术形而上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于人类产生以及生存的本原意义.技术与人、神共在,技术性生存是神赋予人的本性;神人同性,恰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证;然而"技术"本身又是具有原始性缺陷的存在,为此,神(话)对于人类拥有技术表示担心,而道德则借助被赋予了神性的自然力成为规范人性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中“太一”何谓及其与“水”的关系,乃是解读此文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线索,可 从逻辑和情理内在一贯的意义上为此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五福太一信仰在元代达到巅峰,对元代道教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五福太一道的产生既和五福太一祭祀有关,又和元初北方太一教、全真教和南方正一教的活动息息相关。五福太一道的产生既是元代统治者统治意愿的体现,也是相关道派主动迎合国家宗教意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是其弘扬儒道的重要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正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五原"改变了传统正名思想中描述式的概念界定法,对核心概念做出明确的本质界定。其对"名"做本质定义,直探本原,开启儒家伦理本体化的趋向,对"名"的别同异与明高下,树立了儒家伦理的权威地位,表达了弘扬儒道、教化当世的深刻抱负。在韩愈的创造下,"原"体文成为一种由儒家正名思想所深刻塑造的、树立儒家伦理本体与权威地位的独特文体形式。它在后世所以获得广泛仿效,呼应了宋代以下思想领域重建儒学本体地位和权威地位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8.
"韵"是中国艺术特质的重要概念。"韵"概念的出现与魏晋玄学追求超逸高蹈的思致相关,但将"韵"概念与"神"、"气"、"律"等概念结合起来,成为表达艺术特殊审美境界的概念,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期间佛教般若思想的渗透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从汉代"阳儒阴法"到魏晋"礼法之治",有两个变化:其一,"法"之地位的提高。从问题的提出到外化为政治实践,再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可,其中间环节正是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其二,"礼"之地位的突显。即在"儒"对"法"、"名"思想的涵摄中,礼因兼具"儒"的教化性、"法"的规范性和"名"的可检验性,因此成为融汇儒、法、名三家的思想资源,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也正是这一融汇过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