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丁茶山是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实学派学者。对于他的思想及文学、语言等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论述,而对其训诂学方面的成就却无人问津。纵览其著作,对经籍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中有讲经解经的,也有训诂著作。这是他的学术成就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全面了解和评价丁茶山,并且了解训诂学在朝鲜的发展情况,就有必要研究分析丁茶山对训诂学的贡献。为此,本文将就丁茶山的训诂理论及实践做分析探讨。丁茶山,名若镛,字美庸,又颂甫,堂号与犹堂、茶山。生于一七六二年,卒于一八  相似文献   

2.
戴震、丁茶山的实学思想丁冠之清代学者戴震(1724-1777)和朝鲜学者丁茶山(1762-1836)是东方实学的两颗巨星,实学的集大成者。他们以“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钱大昕《戴震先生传》,《戴震文集》附录)和“惟是是求,惟是是从,惟是是执”(《...  相似文献   

3.
丁茶山的美学观卢星华紫荆一茶山丁若镛(1762—1836)是活跃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的一位朝鲜实学思想集大成者,既是卓越的思想家又是实学派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他出生于广州马岘里的贵族儒学家家庭,字美镛、颂甫,号思岩、茶山、与犹堂。父亲丁载远...  相似文献   

4.
李奎报对中国唐代诗歌创作的文学成就论邹志远一、序论李奎报是朝鲜12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被当时文坛称为“唐李白”,名振海外,独步三韩。他不仅是高丽文坛的杰出诗人,同时又是高丽时代最著名的诗论家,其诗论主张中的“诗以意为主”,“意以气为主”,“诗贵新意”,...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章太炎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思想是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力,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向,经学家和小学家的目光,加之他思想中保守和复古倾向,使他的文学思想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也带有传统文学观念强大的历史惰性。文章从五个方面来阐释章氏文学思想的成就和局限:即文学的发展观与文学的退化论;精辟的诗论;“跳踉搏跃”的“雷霆之声”;小学家的文学观;承认言文合一与鄙夷白话文。  相似文献   

6.
丁茶山《雅言觉非》考[韩国]金彦锺一、序言宋明理学之于朝鲜,影响颇深,此乃众所皆知,而清代学术,对朝鲜别无影响之论。因此清代学术之精华“训诂考证之学”,对朝鲜之影响,实微不足道。若论其中之消息,先举政治上之原因。1636年,后金太宗引众兵大举入侵朝鲜...  相似文献   

7.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当时颇具自觉意识的“文儒”型士人之一,虽然其文学观念受到了家族文化传统,尤其是祖父王通的重要影响,并接受了《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等理论认识,呈现出重“儒”轻“文”的复古特征;但在文章创作中却体现了复古文化观所不能框范的鲜明的审美意识,其中包括不平之气的抒发,重视辞采的华美,强调音韵和谐等颇具审美意味的主张,因此王勃的文学思想以一种更加强调文学审美性的特点体现了时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人们对曹植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论述已是洋洋大观,但对其美学思想方面的探讨却寥若晨星。诚然,曹植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也没有先秦诸子那种闪烁着美学光辉的哲学论著,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自然具备着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历程。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其创作入手,就曹植对个体人格美的推崇和追求、“雅好慷慨”的审美情趣、文质并重的创作原则三个方面,对曹植的美学观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此就正于诸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甬上证人书院是黄宗羲面向浙东文士讲学的教学平台,也是他由抗清斗争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交流平台。黄宗羲通过证人书院讲学和交流,推动了浙东学派的繁荣和兴盛。浙东学派不仅学术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也颇有特色。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浙东文派的理论生成和创作实践也与证人书院关系密切。证人书院为浙东文派培养了大量稳定而交流密切的文学人才,即便是讲学活动中止后,依然如此。证人书院的学术导向和文学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浙东文派重构文学与经史之学的融通,文学思想和创作具有鲜明的“儒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中和特色,不仅有力地批判了明“七子”的模拟之文,而且具有强烈的经世观念和主体意识,为清代文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在美学思想上多具有一致性或日同步,创作体现着理论,理论指导着创作。我以为,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既可以使抽象的诗论观点具体化,形象化,又可使人窥探到诗人创作的某种美学追求,这未尝不是一条研究古代诗论与创作的路子。兹举二例,试论述之。一、黄庭坚“自成一家”说与《子瞻诗句妙一世》北宋诗人黄庭坚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实际与苏轼齐名,胡仔所谓“元祐文章称苏、黄”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承袭传统文论的基础上 ,更多地立足于经学和政治的立场 ,以功利性、实用性论文 ,强调文学的教化宣传功能 ,甚至于直接将文学当成是政治的传声筒。晚年则以“诗从寺 ,寺者 ,法度之所在也”这一诗歌定义为中心 ,将批评重心转移到诗歌文本本身 ,对“诗之所以为诗”、诗歌创作中诸多艺术表现技巧、创作法则、历代诗人的品鉴等问题做出了独到精辟的论述 ,开启江西派论诗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 2 0年代的文学思想较之于“戊戌”前后已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把文学视为知识对象 ,因而其文学研究倾向于客观考证 ;二是把文学视为审美对象 ,因而其文学批评倾向于审美批评。这两个转向既体现出在梁启超早期文学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淡化 ,也展示了 2 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朝鲜朝时期著名的"三唐诗人"中,李达的宗唐诗歌是最不纯粹的,因为他喜欢像苏、黄等宋诗人一样喜用典故,爱化用前人诗句,也喜欢学习宋人作诗句式及以文为诗的创作技巧。当然,李达也创作了不少佳作,但在其整个创作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体现在模仿杜甫创作的大量有关丧乱、漂泊、贫病之作,以及一些写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虽然这些宗杜诗作基本把握了杜诗的精髓———忧国爱民,但在诗歌主题的深刻性、感情的力度、诗歌措辞技巧等方面都不及杜诗。朝鲜朝许筠、李晬光等诗话家也赞美了李达所写的佳作、佳句。另外,其诗中还存在其他模拟之作,在三唐诗人中,其模拟最为明显和严重。朝鲜朝不少诗话家也指出了李达具体诗作及诗句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中古道教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旁支,以道教宗教的色彩丰富了此时文学思想的宝库,其核心特质表现在:构建了神秘玄奥的“天文”观念,主张自然求真的创作态度,提倡质朴简洁的文学风格,把仙学与文学艺术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许筠的诗歌理论深是中国诗论影响下的产物,许筠更承传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方法,尤其是摘句批评朝鲜诗人诗作,在其诗学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他的尊唐诗学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刍议张问陶诗论体系对诗人“自我”的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著名诗人张问陶,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诗论家。其诗论体系,以强调诗人“自我”为核心、根本以至灵魂。他认为诗人“自我”的“性灵”、“性情”、“血性”、“灵光”,乃诗歌审美本体之内质。此外,他论及诗歌的创作、功能、继承、风格、鉴赏、批评诸方面时,无一不和诗人“自我”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再者,他的诗论体系又是开放性的系统,它上通于天,追求“天人合一”;又根扎于地,特别关注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8.
“兴寄”“兴象”范畴在初盛唐革新齐梁诗风的诗史背景下产生、发展,体现出盛唐诗人对诗歌体制的实践以及对诗歌功能的具体认识。从体制上看,“兴寄”说呼应的是发扬汉魏比兴艺术的唐人古体创作。“兴象”之确立则受到近体诗演进过程的实际推助,与盛唐律诗创作存在紧密联系。从时人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来看,“兴寄”说强调诗歌抒情言志,针对的是南朝后期诗歌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工具的弊端;“兴象”突出的是诗歌审美功能,盛唐人延续了南朝诗歌重视艺术美的传统,并结合晋宋以来的山水审美意识加以改造,以当时士人清新壮大的审美理想革清了六朝余弊中的低级趣味。盛唐“兴寄”“兴象”范畴相互补充,体现出初盛唐以来诗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唐诗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论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认识,两汉则是联系“言志”和“缘情”的过渡阶段,其诗学思想呈现出“情志合一”的面貌。由《诗大序》提出的“情志合一”的诗歌本体论,不断在诗赋创作和理论中体现。“志”乃是“诗言志”观念的延续与发挥,而“情”是更为有价值的提法,是文学思想萌发的标志,是诗学走向自觉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20.
唐宋茶诗对茶山的审美涉及对茶山环境、茶树、种茶、采茶、制茶和茶山歌舞等方面的审美。在茶山环境方面,对凤凰山、顾渚山、庐山、玉泉山等茶山环境之美作了描述;其茶山茶树之审美主要针对茶丛、茶芽和茶花的美进行了勾勒;其茶山种茶审美包括对茶农、僧人及诗人种茶等方面的吟咏;对茶山采茶制茶之审美则包括采茶季节、时辰以及制茶中的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等方面的审美;另外旁及茶农采茶歌和"茶山境会"等茶山歌舞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