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通过对当代俄罗斯青年民族自我意识以及民族关系基本状况的探讨,发现民族自我意识是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具有个体特征和社会特征。阐明了民族文化、民族行为、民族价值观、民族态度、以及个人价值取向是民族自我意识内容的基本体现,揭示了民族自我意识对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民族是人类脱离血缘关系的氏族和部落组织后必然的客观存在.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是多样性的.民族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共同体,在记忆基础上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其存在的基础.作为人类个体,民族和公民身份是每个人必然具备的社会符号.民族共同体称呼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其属性,用"族群"代替中国的"民族"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预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好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均衡发展意义重大。语文教育是挖掘、弘扬、传承、传播民族文化重要途径,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民族预科文化多样性、民族预科语文教育对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语文教育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民族预科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人们、阶级、政党对民族概念有不同认识和定义,并对它们的民族问题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中外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民族的定义必然影响到对民族问题的定义,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必然影响到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可以说,民族概念是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入手,分别考察了各项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的均衡效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最高,其次为原体制定额补助,但此两项在转移支付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三类财政转移支付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尤其是其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绩效较为明显;专项转移支付虽然对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所得税基数返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中起到了负效作用,而税收返还对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的绩效是低效的。通过分析研究,对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民族理论学界把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最基本因素归纳为民族差异,其不恰当之处在于简单地套用哲学上矛盾一词的含义.民族差异只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才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英  单德朋  庄天慧 《民族学刊》2020,11(1):32-43, 127-129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金融知识对民族地区贫困主体稳健脱贫的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了金融知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考虑了民族地区社会网络的特性对金融知识减贫效应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对民族地区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民族地区贫困主体的基本金融知识还较为匮乏,实施金融教育项目改善金融知识,是民族地区现有帮扶措施的有效补充。此外,社会网络也能够通过同伴效应对民族地区金融知识的行为转化产生影响,但要规避社会网络较高维系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企业家阶层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两个重要论点:一是市场力量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减小家支对诺苏彝族企业家的影响.尽管家支在新企业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已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二是企业家在传统的传承者与现代先锋的角色之间摇摆.诺苏彝族与汉族企业家之间界线的划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认同是一种个体和集体的过程,因而只有在与其他群体(汉族)进行交互作用时,企业家阶层才能对认同产生影响.当企业家之间以及其他彝族人之间存在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时,诺苏彝族企业家的民族意识就将得到发展,以期通过企业家和经济发展成就在国家内部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共生学的视阈中,民族关系是社会共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因为"互利性"的"刺激"而产生的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行为.它以民族共生系统中的能量分配为核心内容,受民族共生单元、民族共生度、民族共生环境、民族共生力以及民族共生界面的影响支配,是一种从间歇共生向一体化共生、偏利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不断发展的民族之间的共生运动.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和一体化不断演变是民族共生运动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心理承受力是民族成员对某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适应力、容忍力的强弱程度。不同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存在差异,我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比较,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在社会转型和重大社会变革面前,较弱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表现为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排他性和敏感性,并导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显现出的复杂矛盾,进而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消极影响,这就决定了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民族心理承受力差异对于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概括了在个体层次上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意识是民族关系水平的微观反映,同时一定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好坏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化机制成败的反映.因此,要重视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入手来探讨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话语产生于现代性社会权力的置换过程中,民族话语嵌合于这种过程中并建构着存在的权力.民族话语权力建构是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发挥作用,而各种社会权力共同交织形成了民族话语权力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部,民族话语权力则被各种动态平衡的权力场域所影响.民族话语的表达是民族话语权力的一种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不仅仅只是民族话语知识的再生产,更是民族话语权力的再生产.民族话语权力建构与再生产成为社会各种权力角色共同表达与解释的对象之一,民族话语的多样性的背后所展现的是各种权力角色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之间往往存在偏见,其中内隐偏见是一个民族无意识中自动对另一个民族产生的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心理学角度的启动技术、内隐联想测验、反应/不反应联想测验等三种内隐范式的研究都发现了民族内隐偏见现象。我们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民族、宗教间的接触时间,社会主流观点,政府政策等都是内隐偏见的影响因素。由于偏见会影响民族间的交往、情绪识别以及攻击性评价,因此我们提出,通过加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抑制刻板印象、调整个体动机、改变环境、加强积极的教育和媒体宣传、增加控制加工等方法来减小民族内隐偏见及其影响。最后,我们提出了民族内隐偏见的形成、影响及调节模型,以更好地解释偏见、行为与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之后,必然会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必然触及到国内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尝试从社会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就此对入世后我国民族发展政策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6.
刘玉萍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1,12(3):37-51, 98
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以高铁开通作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准自然实验,结合2004~2018年民族八省区地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具有选择性,高铁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以及与规划骨干网的距离均有可能影响所在城市的高铁开通;整体来看,高铁开通对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且高铁的影响既表现出显著的“节点效应”,又展现了较强的“场所效应”;从影响的异质性看,高铁规模和新建站点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会分别随城市财政实力的增强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现出影响的“马太效应”;从影响的动态性看,在高铁开通的第三年,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开始变得显著,至第五年累积影响则达到最大,其后快速衰减,显示出高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时滞性和阶段性;从影响的机制看,高铁开通可通过交通改善机制和投资激发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且当前投资激发机制所具有的中介作用更大;基于有效挖掘“高铁红利”考量,研究结果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的高铁建设;完善高铁站点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铁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7.
云南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创新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云南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云南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探究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举措,对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的民族理念和政策曾经有过的世界性价值,曾影响过世界;今天,中国的"民族"理念在世界上同样还有着它的地位,它的影响。我们的宪法有值得引以自信的内涵和底气。否定差异的发展观会影响民族文化多样性,某一种平等不应该是绝对的,而应该在各种平等磨合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平等。"多民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切入点。前苏联在对待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两种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向方面的偏差造成了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既能保证国家统一,又能使各民族充分享受平等权利的最好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族、宗教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必将会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影响,加强和提升民族、宗教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分别就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民族、宗教工作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程,是一门面向各族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课程。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掌握了解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概况,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力争使学生具备研究现实民族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必修课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大学特色。该门课程对学生学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了解民族知识,培养学生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情操,增强自信心、自豪感,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对公共课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