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曾经一直为"命名"的问题而反复推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如何看待"民国文学"阐释架构的合理性,不仅有助于解决文学史命名的难题,也将为"大后方文学"的研究创造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进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学史家不断重写中国文学史.芙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起源到1911>及其文学史研究具有独特地位.其文学史研究的特点在于要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实际发生演变过程,展现文学传统中的"话语群体";要求文学史家运用"历史想象力";以题材来展现文学传统,考察题材的形式、主题、结构惯例和历史演变.这些观念和方法给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章.其前奏曲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是抗战文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史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史家都认定抗战文学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一起发生的;到了80年代,又有一些新文学史著作认为"东北作家群"在"九·一八"以后的创作是抗战文学的先声.其实,这些结论都有违历史真实,因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才真正是抗战文学的初潮与先声.  相似文献   

5.
李钧 《东方论坛》2003,(5):127-128
朱德发先生近年对"文学史学"研究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使文学史学研究走向了"文学史哲学",这方面的成就在其<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中有集中表述;二是提出了"现代中国文学"概念,并以"现代化(或世界化)与民族化并举"为标准对现代中国文学史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6.
李洁非以现代中国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为基点展开了他的延安文学研究.他特别强调"细读"的学术价值,并将"叙事"提升为一种学术手段.他的研究由具体的历史场景、文本、作家的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引发出问题,展现出历史原生态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澄清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这对于拓宽延安文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准确、完整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构成及历史面貌,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史、“左联”史和左翼文学史的叙述,完成形象重塑、身份认同、重构历史、接续传统等多种意图,充分体现话语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左翼文学”回忆对社会框架十分依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记忆”特征,打上了社会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深深印记,但“个体记忆”又常常逸出“社会框架”,对集体记忆构成冲击与反抗,使得左翼作家的回忆呈现出微妙的张力。然而无论如何,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深度影响了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的"历史叙事",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中一种独特的叙事类型,曾为考察先锋文学经验在90年代的继承、延续提供了重要例证。围绕时代背景、作家观念,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主题、技艺、经验和人性等角度展开探讨,不但可以印证文学史前后的沿袭关系,而且能够呈现90年代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拓展。毕飞宇的创作曾为历史叙事注入了活力,并在历史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和话语形态: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一个高潮期,即文学史研究的性别审美视角确立时期,妇女文学史著作和“作家论体”批评成为该时期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多元文学批评思潮中突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文学史论等多种成果成批量问世,蔚为大观;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批评,进入文化批评的哲学、美学的更高层次,理论建构趋于成熟,女性学、女性文化诗学已形成一门具有世纪性和世界性的显学,女性文学研究队伍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前四史之一的范晔《后汉书》不仅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巨著,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范晔为东汉时期众多的文学之士立传,还在诸传中著录了他们的作品及文体数量。文章对范晔《后汉书》的著录体例及作品、作家品评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范晔不仅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也注意到了文学的情采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赋之今昔     
赋是从韵散杂用演化到纯韵文的文类 ,本论文只探讨三个面向 :首先作历史的回顾 ,强调它是历代文学家文学修行的道场 ,赋一直充当“新文学语言研制工厂”的角色 ,与历代文学主流语言紧密结合 ;并考述它的用韵特质。其次 ,则检视白话文学兴起后 ,海峡两岸以赋命题的作品 ,是否合乎历史发展的轨辙 (作品搜集未全 ,敬请提供 ,以便补苴 )。最后 ,商榷现代白话赋的矩度以展望未来 ,效法野人献曝以拙作《台湾九二一地震赋》请教方家 ,并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对同一文学史实在不同的文学史著述中可能有很大的反差,包括发展线索、动力、走向等等各有不同表述,这就是文学史的"错位"。文章分为四部分来论述:首先,价值评定中的错位,对于作品价值、作家地位,根据不同的文学观念有不同的认识。其次,在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关系有不同梳理,形成错位。再次,由于所参照的对象不同,有比较视角下的错位。最后,造成错位的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及文学史的续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康海在散曲、散文、诗歌方面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分析,认为康海是明代中期文坛的重要人物,在明代中期是可以与李梦阳相提并论的文学家,他们共同领导了文学的复古运动,对明代中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由于其性格耿介直率,张扬凌厉,受到"刘瑾事件"影响,罢黜回乡后又过度的放浪形骸,纵情恣肆,引起了后人对其品格误解,但这并不能影响其文学成就及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学观念的形成,不仅基于人们对文学形态的认识,还与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息息相关。文章分析了我国文学形态与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阐述了20世纪我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性质到形态,从生产到消费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我国文学终于从古典走向了现代,完成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划时代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6.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充分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话语权利的文学媒体使作家几乎失去了独立的创作空间,追求“卖点”和过分强化文学娱乐消费功能的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的错位,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在这样的文学处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重提文化启蒙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各个时期的女性文学发展都极具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清代女性文学史。顺康雍是女性文学理论与活动范式的创建时期;乾嘉道是两类女性文学传统重构与女性诗学理论完善时期;咸同是闺秀诗史观念凸显时期;光宣是女性文学最后的辉煌和落幕时期。理清清代女性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从而使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更深入,更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南朝刘宋时范晔既是史学家,也是文学美学家。于《后汉书》,首辟《文苑传》,成正史文人传记之先导。善在文史合议中发论,于前人史著,不惟评其史学价值,而且论其文学水准。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是其文学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中古文学美学史的经典文献。首言文意为主,首分文笔界限,首以文学审美之法撰写史之传论赞词。发论与撰述珠联璧合,史思与文情桴鼓相应。范晔于中国史学-美学实有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文学中的历史维度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历史维度要求文学中描写的历史必须和历史一致,追求一种"实录"精神;广义的文学历史维度要求文学的内容具有一种历史理性、历史精神,允许作家虚构,用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反映历史内容。历史内容进入文学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历史的艺术化,历史的理性,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