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金砖 《云梦学刊》2002,23(1):124-126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论争虽然历时已久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众说纷坛 ,见智见仁。如“编辑学者化”中的“学者”是广义上的所有学科领域中的学者 ,还是狭义上的编辑学科领域中的学者的问题 ;编辑自身修炼中的“博”与“精”的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2.
桑农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27-29
文学性问题作为当前中外文论界关注、讨论的一个热点,既没有稳定的内涵,也没有明确的外延.这也是围绕其展开的所有争论的根源.描述并分析"文学性"在形式主义、审美主义、后现代语境中的境遇,可以展现概念的内在张力,对当前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是一种激活和推进.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史著中对于20世纪50-70年代"非主流"文学的关注折射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激活当代的某些文学事实,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图景,对于重新"返回"历史情境,深入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诸如某些作品在写作时间认定上的问题、有关文本阐释空间的问题、对"非主流"文学本质化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厘清各种复杂的文学史概念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兴起的"栏目主持人"制度,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学术期刊建设品牌栏目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运作过程中,"栏目主持人"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家型栏目主持人"难以保证栏目风格的稳定性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二是"编辑型栏目主持人"因学识不足而难以保证选题策划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影响稳固的作者队伍的建立.对此,需要进一步探寻合理的发展路径:一是将"栏目主持人"制度与编辑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编辑的角色意识,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使编辑学者化;二是将"栏目主持人"制度与期刊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探索建立"栏目主持人"小团队,充分发挥"栏目主持人"在品牌栏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品牌栏目建设推进期刊整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韩慧在《编辑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指出,编辑是编辑学的主体,按什么样的模式培养现代科技编辑人材,应该是编辑学的核心问题。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识能力,如何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应该是编辑界永恒的话题。目前编辑界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有些误入歧途,简而言之,就是要求编辑成为编辑学之外某一学科的专家。这种观点是不能接受的,也是行不通的。在某个领域成为学者、专家,不仅掌握大量理论,而且要大量实践,建立自己的观点、方法、理论。有创新、有进展,才能成学、成家。这一目标是许…  相似文献   

6.
东方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为获奖而拍摄"为翻译而写作"的他者化创作倾向,其肇因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而东方有些艺术家也在迎合这种误读.这种他者化创作会导致许多问题,东方文艺创作者应该负责任地创作.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变化是大量农民转化为工人等城市居民,这一社会群体是新兴工人阶层与新市民.虽然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不断改善,但仍然没有走出二元化城乡壁垒,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本文对"农民工"群体的成长性与边缘性、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益、依靠新兴工人阶层的途径、新兴工人阶层的城市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先是<出版大崩溃>,后又有<出版大冒险>,都是日本人写的,据说很轰动.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给中译本写序,说前者是"病情诊断",后者乃"治病良方".我不知道日本的"良方"能否对中国的症,但中国的出版业有病,这一点很多人都承认.只是病根在哪里,问题有多大,能否药到病除,至今仍众说纷纭.加入WTO后,如何应对国外大出版公司的挑战,曾经很是让人激动了一阵子.可现在看来,考虑到意识形态因素,中国政府会努力坚守,不会放开的.狼并没有真的被放进来,不像电子、汽车等行业.因此,出版界没有真切的危机感,谈论的都是操作性问题,比如品种太多、流通不畅等.但出版除了是"产业",还是"文化",这里换一种思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当代中国的出版.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讨论,当社会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时,便开始了,且一直没有中断.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高潮又在东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对"转轨"问题的热烈讨论,各种理论不断出现.西方经济学界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搞市场经济,必须先搞私有化.针对这种观点,斯蒂格利茨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进行系统地反思和探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转轨"理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思"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将问题具体化到其时空背景之中.由此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分离,使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不再能凭借政治的强力作用而获得一种硬性的约束力量,而是转变成了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的"软性"约束.对于这一转变的不适应,便是引发文化人人文精神失落感的现实基础.市场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单一性,而将转变为一种现代性取向与传统性取向并存的复调化状态.在这一转变中,文化人能够做的,一方面是适应"边缘化"位置,另方面是建立起新的学统以作为承载人文精神之基础或载道之具.  相似文献   

11.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后殖民问题的研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迄今未达成共识.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学界已经走出了一元文化模式,而进入多元文化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后学"自审意识的缺乏,思潮的交互出现成为时尚景观,"追新逐后"成为时代风向标.这意味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场在意义世界和认知地图上出现了新的"战国"状态,没有任何一种声音能够成为主流声音,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够主宰局面,没有任何一种话语能够成为当代话语的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没有完全按照讨论"大师热"这条线走,而主要想针对学术打假的问题谈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当代中国被再次提出来,有其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理论针对性,其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回击五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对话"、"问题"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过程与"在场"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质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检验一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造的最终原则与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4.
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永华 《学术界》2004,(5):146-155
"学报编辑学者化"在存在着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表述缺陷和思想局限,甚至含有轻蔑编辑之嫌.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地、客观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倡导"学者编辑化"的理念,高校学者编辑化正日益成为高校选择学报编辑特别是主编的重要标尺.许多著名学刊的主编及编辑往往是学科发展的旗帜性人物.学报编辑同时具有学术管理的职能、学术研究的职能以及学术服务的职能,要胜任学报编辑工作,除了要强化刊物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之外,一定要强化刊物的市场营销意识.编辑成长的根本出路和职业境界在于让编辑回归"杂家",确立以"编绩"为核心理念的学报编辑工作评价体系并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和确认编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农民工城市化路径选择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一股影响广泛的社会力量.不过,农民工群体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它至今仍然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长期以来都没有把农民工城市化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构架中去考虑,而是视其进城经商务工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此一来,农民工城市化进程自然就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因此,要实现农民工由"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的转型,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就成了中国当务之急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化这一目标,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是最为可行的路径选择.尽管这一路径选择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它都具有最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在场"这个词,没有一种字典含义或者权威讨论可以确定它的意义,以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接受.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有很大对其意义进行调整的自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唯一切实可行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当试图满足这一要求时,我将其与再现相联系.我要关注的是再现的一种变型,在此意义下,过去被允许以一种"偷渡"(鲁尼亚)的方式进入现在,以至于在历史再现中,过去在字面上也成为"现在".在分析历史再现的这个变型过程中,我采纳鲁尼亚所使用的所谓"平行进程"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现代性工程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欧美等现代化"先行者"相比还存在某些差距和不足;另外,作为社会状况的"后现代性"也在悄悄出现并与现代性共存.这是中国社会"客观现代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诸如"发展"、"和谐"、"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等话语又塑造了中国社会"表达现代性"的形象.在城乡对比的意义上,城市代表着现代性的国家形象,而农民、农民工往往被看做"表达现代性"的"他者".这种"问题化农村-梦想化城市"的叙事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多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Ontology"格义     
Ontology的汉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于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的学理及义理问题.Ontology纯粹属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建构方式.从学理上看,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及"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关注的是"有论"及"存有论",海德格尔等现代生存哲学家试图挖掘的还是"生存论",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作为一种学说的Ontology,承载并通向西方超验的精神传统及其信仰关怀.存在论的论阈包含三方面一是"是"作为系词的共相普遍性及逻辑整全性,在此,"是"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二是确立起作为"是"之殊相及谓词样式的"是者"及"存在者",并由此构成一个"世界"结构;三是对"是"的状态或"存在"的状态的先验构造,这一构造旨在通向超验者的存在(出场).  相似文献   

19.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8,2(1):161-169
德里达后期的著作<友爱的政治学>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展开思考,他从古希腊的友爱来源于血亲兄弟之关系,来讨论城邦政治,正是血亲关系建构了社会共同体.德里达对施米特的"敌意"展开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既没有友爱也没有敌意,这也就是说,朋友与敌人构成一种奇妙的转化关系.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突显出的"敌意",在德里达的解构中,那就是"幻影朋友之回归".  相似文献   

20.
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推动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而这不仅体现在"性空本无"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上,而且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直接运用上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可以说,没有魏晋"言意之辨"的重新崛起,也就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而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也就没有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