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存在地区间差异。2001至2010年我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近年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带内的差异是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尤以东部地带差异性显著。针对上述地区差异,利用谱系聚类方法,按社会保障财政能力的相似性将我国各地区分为四类。根据这一分类建议: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补助制度,在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同时,发展各地区经济,平衡各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实现全国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省2002—2011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分析,指出江苏省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与其他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增长弹性系数较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虽然呈缩小趋势,绝对值仍然较大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全省统筹,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在财政支出政策上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支出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使之达到优化状态。通过采用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从哈尔滨市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和特点出发,解析当前哈尔滨市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完善各项支出标准定额,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支出,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增加社会文教支出比重以及加强对农业投入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为此,加快和完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民生之安,加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困难问题,指出增加农民收入,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模式、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投入体制、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机构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公共财政及其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不平衡、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制度性缺失以及社会保险收支管理混淆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包括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强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监督,构建公共卫生财政财务保障体系以及建立长效财力保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厦门1992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结果发现:经济建设支出比例过大;科教文卫支出长期偏低;行政管理费支出趋势平稳且居高不下;社会保障支出上升幅度很小,比例低于国家与福建省平均水平。对此,应采取降低经济类建设支出比例,促进投资的多元化;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类支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合理控制行政管理类支出的过快增长;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完善社会保障结构体系等措施调整厦门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7.
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内蒙古加快脱贫、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农牧区的实地调查,在了解库伦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内蒙古加快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社会保障水平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整体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立法滞后等若干问题。经济、文化以及现行的土地制度成为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建立和完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四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9.
拉动农村消费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以及收入分配效应理论的研究都显示了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低、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管理体系落后是制约农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缩小城乡社保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同时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才是我国当前扩大农村消费支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不均衡、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不均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间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区域内城市主体间发展目标不一致、区域内协调组织运作不成熟和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区域内“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滞后是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建非政府组织、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实施“整体性”治理模式,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建立科学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内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区域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政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熵标准指数分别从相对量和绝对量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得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3个区域内,其中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社会保障支出差异尤为突出。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市重新分类,结合分析结果,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平衡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保障统一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缩小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青岛市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救济支出面板数据,测度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非均衡和极化程度,构建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及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青岛市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长,非均衡程度也在逐年缩小,且市域的非均衡程度大于县域,地区内非均衡程度逐步超过地区间非均衡程度;青岛市社会救济城乡非均衡呈现下降趋势,其地区内非均衡程度大于地区间非均衡程度。社会保障的极化程度逐年缩小,而社会救济城乡极化程度呈扩大态势。在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社会保障影响最为明显,地区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支出及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社会保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别以人均财政卫生支出和单位GDP卫生财政支出为衡量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政府地方财政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结构分解.研究结果发现,财政卫生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人均财政卫生支出的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单位GDP财政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波动上升.各区域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不论是按照三区域还是八区域的划分标准,财政卫生支出的总体差异都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尤其是北部沿海地区是缩小财政卫生支出差异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12年地级市数据发现,自中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以来,地方政府间社会支出不平等性尽管有所降低,但仍存在"反弹"趋势。计量分析表明,人均财政支出、财政依赖度、城镇化对人均社会支出存在正向影响,人口密度、外资比重则存在负向影响。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显示,财力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等结构是导致社会支出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上级转移支付发挥着十分有限的均等化作用。公共服务成本差异以及政府吸引外资的竞争行为不利于社会支出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动社会支出均等化不仅要着眼于加大转移支付投入力度、规范政府竞争行为,更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又与财政制度安排息息相关。其中,财政分权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关于二者的具体关系,已有文献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构建理论框架分析后发现: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及方向,而这两种效应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现阶段我国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减弱。随后,基于1998—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假设。经过内生性、动态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此外,考虑产业分工造成的差异:产业上游省份受到中央转移支付的冲击,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负面影响较小;产业下游省份结果与全样本回归一致;“三省一市”处于中高收入过渡阶段,负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地,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有负面影响,而东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要坚持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财政分权度;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适当加大“民生”指标的考核权重。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是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2008—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测算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以及影响各区域效率的因素。先用DEA模型从静态的角度测算2017年我国各省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水平,再采用Malmquist指数法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2008—2017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的变化进行深度剖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2017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DEA效率值进行分析,可以将各省份分为四类,最后采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各类省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以及影响因素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采取政策分类指导的方式提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的结构失衡和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存在着结构失衡即财政社会救助投入过低、区域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苦乐不均的现状;建立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缓解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中的结构失衡和区域差异,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不全面,立法滞后,保障面小,水平低,实施范围窄,项目单一,负担比例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程度低,基金管理分散,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政策差异大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措施主要有完善社会保障立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方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和明确社会保障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加快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城乡统筹考虑、高度重视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我国政府执政实践和学界理论探讨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教育和卫生保健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逐渐增长,但仍显著低于其他世界主要国家,且存在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另外,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比如占全国人口4.2%的北京、天津、上海享受着全国15%以上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为提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鉴于不同地区的能力和效率差异,相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合理的供给机制、多元的供给主体、灵活的结构体系和高效的分配制度更有助于我国基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从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特定构成入手,利用1994年至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从1994开始实行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支出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支出、部门事业费支出和城市维护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省际人均GDP增长率;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总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对省际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但不显著.行政管理支出、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省际经济增长率具有负效应,且显著;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省际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这无疑是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实证的依据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