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被誉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学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中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中国女性的形象。这群中国女性的形象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芥川描写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这是芥川表达理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酒虫》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芥川龙之介经过精心构思,赋予了蒲松龄《酒虫》新的时代寓意。比较两篇作品的结构安排、人物设置、创作目的,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酒虫》意在提倡尊重人性,并借此批判番僧所代表的学校教育对人性的抹杀。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是中国古典文化(文学)浸润芥川且深入骨髓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短篇小说巨匠,宣泄“人性自私”是其一系列作品的显著特征.芥川之所以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反复地把“人性自私”作为宣泄的对象,是因为其内心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又主要来自其婚恋的失败,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的动荡以及自身被激活了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非常感兴趣。芥川在描写圣愚式人物时,有意识地吸收借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无根性、苦难性、启示性等方面的描写特点,以表达他对“善”的思考、对完美人性的赞颂。对芥川龙之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体验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芥川龙之介作品的艺术特色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被誉为"鬼才",是对日本文坛产生深远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理解人性,富于理性和哲理地批判利己主义。芥川生活在一个不安定的时代,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他对生活及人生失去了信念,在迷茫不安中毅然地选择了自杀。本文试以佛洛依德自杀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芥川几部作品的深入剖析,来解读芥川人生中的爱恨变迁,生死纠葛及最终选择自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章炳麟在上海寓所与前来拜访的芥州龙之分会面。章炳麟对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形象的批判,使芥川深为震撼。之后,芥川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了小说《桃太郎》。芥川笔下的桃大郎一改民间传说中被日本人崇拜热爱的形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桃太郎》之后,芥川又创作了多篇具有强烈反骨精神的作品,这表明章炳麟的日本观对晚期芥州龙之介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璇 《南都学坛》2010,30(4):57-60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中有关动物的描写,在题材、主题、创作模式方面都为蒲松龄塑造动物形象提供了有益借鉴。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对动物主题进行了拓展、深入,塑造了一批重报恩、重然诺、重情义的动物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许多动物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主题思想,以此来宣泄孤愤、痛斥邪恶、儆世劝善、寄托理想,讽刺现实社会中的那些"人面兽心"者,对人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其作品反映社会历史变化,从近代一直写到当代,堪称史诗。在许多作品中,莫言描写了各种动物,构成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其文学创作的显著特征。《生死疲劳》是莫言重要作品,在描写动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部小说中,动物的生命活动非常精彩,有意义,与人类的社会行为形成对比。莫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传统,思考严肃、重大的主题,即人性的问题。动物形象对于莫言的创作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他探讨人性问题,从动物的身上认识人,用动物的眼光审视人。  相似文献   

10.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相似文献   

11.
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形象,通过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一窥曹植的内心世界。曹植的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前期的作品大都意气风发,积极向上,而后期的作品则深沉压抑。曹植辞赋中的动物形象体现了他人生不同境遇中心境的起伏变化,这种手法是对前代抒情小赋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类作品,可以一窥曹植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两种难以超越的内在见解,即"为艺术的艺术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主义"的二律背反,也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例,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切入,尝试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先锋女作家残雪和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两人的作品都聚焦人际关系冷漠、精神的枯萎以及社会丑恶,因此可称之为“丑恶叙事”。两者的不同在于:残雪的丑恶叙事背后始终有对精神突围、灵魂自由的期待,与其说她要表现现实的丑恶,不如说她要表达精神理想对现实困境的超越;芥川龙之介在悲观主义哲学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下,专注于揭示人性的异化,透露着深深的虚无感和幻灭感。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本文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专题分析。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日两国的古典。以近代文化人的良知对当时的社会实质及对人的本性等问题进行揭示是芥川文学的重要特色。他极力主张文学不能仅仅是“告白”,这同那些常着眼于身边琐事或着力描写个人苦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中,清晰地透射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对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多为历史题材,情节离奇新颖、构思奇特,常以语言精炼、冷峻讽刺的文笔和出奇制胜、简洁幽默的语言揭露人性的丑陋、利己主义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试图以《罗生门》的人物场景、社会历史为背景,探讨人的无奈与绝望、无可回避的生死抉择,剖析芥川龙之介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高度审视。从而窥视当时的社会缩影、赏析小说内容的深度、表现技巧、描写风格和借古讽今的高度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现行《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学界研究成果多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与青年叛逆形象相对立,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这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不仅不公允,也不符合健康的生活常识。事实上,对这些家长冠之"封建"标签的简单处理,将生活、人性、人物性格等均简单化了,所以有必要重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家长形象。只有将这些形象不做符号化处理,并放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介。这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史的撰写等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批判了人性的虚伪,却并未找到解决社会矛盾、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动物小说《藏獒》在2005年倍受关注。小说以怀念藏獒呼唤人性为主题,但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切入,却会发现作者生态意识的狭隘和局限。从作品的形象和主题可以看出其生态意识并未真正体现动物平等,也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作品形象塑造和主题挖掘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只有从真正的生态意识出发,才有望回归自然,创作更多的生态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