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曲从音乐文学系统的历史发展而言虽是宋词的后继,但由于传播性质的改变,元曲并不是宋词历史的简单模拟和重复,而是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音乐系统的改变、作者群体的身份的改变,以及接受者审美习惯的改变,导致了词与曲不同艺术风貌的形成和基本美学风尚的奠定.考察词和曲的起源及流变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音乐文学起源时的传播性质往往会对其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词传播的女性化特征决定了词在以后不管如何雅化和诗化,并且最终成为主要由男性文人群体控制的案头文学,词以婉约为正体的基本观念始终没有移易.曲传播之初的"北人"风尚亦决定了曲的主流始终以豪放阳刚为正体,即使后来出现了"清丽"一派,也未能改变其崇尚豪放脱略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化具有共性.俄罗斯人崇尚自然;崇尚自然式爱情,此种自然崇拜式爱情通常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直觉形象思维,野性的浪漫,其次,与自然规律相通的曲折审美,阶梯式的复合理性,该类审美体现了婉约与豪放风格并重,现实与浪漫精神交织,而发散其中的达观诗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木斋 《中州学刊》2005,(4):206-210
从词本体角度审视,稼轩体的本质特征既非豪放,又非婉约,也非婉约加豪放,而是悲壮沉郁;豪放之"豪"是对苏辛一派的贬抑.委婉、沉郁比之高调、豪迈,更为接近词本体的本质.酿豪放为悲壮、抗高调而沉郁,他者化为自我、昔我对比今我,凝抽象为具体、化议论为意象,以典故凝铸意象、托他人表达自我,平和中的激烈、日常中的沉郁以及以散文铸词等,构成辛词悲壮沉郁特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宋代胡寅在《题酒边词》中已经注意到了与传统词风大相径庭的所谓豪词,但他还没有明确使用"婉约"、"豪放"这样的概念.最早以婉约、豪放论词的,是明代学者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下,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与他同时的徐师曾也有相同的议论(参见《文体明辨·序说·诗余》).但他  相似文献   

5.
李冬红 《江淮论坛》2002,(2):104-109
稼轩词与白石词历来是大家所公认的"气"韵"结合的佳作.然而,由于二人的胸怀襟抱、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造成了词中所表现的"气"的性质和力量的差异;又由于二人创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又造成了词中所形成的"韵"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因此,虽然他们都讲究"气"韵"结合,然着重点不同,稼轩词主"气",故雄伟刚健,豪放横肆,正所谓"寄劲于婉";白石词主"韵",故清空骚雅,古雅峭拔,正所谓"以健笔写柔情".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诗品·豪放》以深广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实践为基础,对广泛表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豪放风格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豪放》总结豪放风格的特征有四:开放不羁的心胸,充盈浩荡的元气真力,由真实本性而来的"豪"乃至"狂",瑰丽奇伟的"万象"。《豪放》既准确概括出了"豪放"的一般性风格特征,又与李白及其诗作关系尤密。《豪放》作者的理论融铸之功力和理论建构之贡献,令人赞佩。  相似文献   

7.
一谈到宋词的风格流派问题时,历来有婉约和豪放之分.作为两种风格类型来说,自然有客观事实为其依据,应当承认它们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才一直沿用至今.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整个宋词仅用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类型是很难包容尽的,  相似文献   

8.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吴世吕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澄东坡为人性格‘豪放’。”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而言,豪放词都只是以婉约为正宗的词坛"别格"或"变体".导致这一"正变"观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词传播性质的决定性影响之外,与豪放派词学理论的缺失和群体传播力量的薄弱有直接关系;南宋格律派词人则上承北宋大晟词派,创作上以"结社"唱和等为主要途径形成了强大的群体传播力量,理论上则通过群体讨论等方式建立了系统、丰富的词学理论,最终奠定了婉约词在词学发展史上的正统地位,以群体影响的力量成为当代和后世词创作与理论奉行的圭臬.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首先提出“豪放”这一审美范畴并用于诗歌批评。随着苏轼的进入词坛,“豪放”一语被引入词学批评领域。它初指词的形式“不入律吕”,但其内涵迅速扩大至包括词的内容逸出传统范围,表达豪壮之情,阔大之景,词人的性情具有“豪放”的特征,等等。明代张(?)将“豪放”与“婉约”作为词的两种典型风格提出,这在对词体的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清代的词学家们从词调的要求、词的内容及词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证了“豪放”作为一种词学风格存在的必然性,并进而探讨了“豪放”词风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词学体派宗尚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偏于推扬婉约之体的承传,二是偏于推扬豪放之体的承传,三是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的承传.上述几条线索,从不同维面上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时主流词作风格与体派的宗尚,建构出我国古典词学审美风格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2.
陈友冰 《学术界》2023,(11):133-146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相似文献   

13.
葛琳 《社会科学论坛》2007,4(16):183-187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白石之词,张炎谓“清空”“骚雅”,沈义父谓“清劲”,汪森谓“醇雅”,谭献谓“清脆”,周济谓“清刚”,孙月波谓“清超”,陈廷焯谓“清虚骚雅”,戈载谓“清气盘空”。时下又有论者谓“清雅”,并以之为别于豪放、婉约的古代词苑中之第三派。我认为,宋词不存在豪放、婉约等派。所谓豪放、婉约,大抵就词作之风格而言,如徐釚谓“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沈曾植谓“易安以婉约为主,幼安以豪放为主”,詹安泰谓白右“极意创新,力扫浮艳,运质实于清空,以健笔写柔情,自成一种风格”,均从风格立论。正因为豪放婉约乃就风格而言,故同一词人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婴宁是作者理想女性的体现,其"豪放"的精神姿态在全书所有女性中光芒四射。婴宁形象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豪放"女性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是作者借描写狐鬼灵妖世界来超越现实庸俗世界的一种方式,表明了作者始终以文人式的"豪放"精神为指导,不同现实社会妥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苏词札记     
一、关于苏词的“豪放”词至苏轼,开豪放一派。自此,终八百余年词坛,两旗并展:一曰豪放,一曰婉约。与苏轼高举豪放大旗的同时,执婉约词派旗帜的是柳永。关于苏柳两家的不同词风,俞文豹有一段精采的描述,向为论者所注目: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吹钊录》) 这段评论结合词这一歌唱文学的特点,把苏柳两家不同词风——豪放与婉约,描绘得生动而精当。但试读《东坡乐府》三百余篇,非铜琶铁板不足以高唱者,却不多见。若以严格意义上的“豪放”词风来衡选,真可谓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8.
水墨画派的兴起,是著色画的转变,是民间绘画转到士大夫画所创始。要想论述它的原始转变过程,单有一些历史叙说而没有原迹见到,是很难有明确的艺术认识的。传统绘画的规律,由勾勒的转到粗笔的,由工整更工整,转到豪放更豪放。唐以后士大夫画的艺术崇尚,是水墨为上,豪放为  相似文献   

19.
论柳永的豪放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永是宋词的重要作家,尽管人们向来一直以婉约词人目之,实则其有不少豪放之作。研究和评价柳永的这类作品,既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柳永其人,也可以弄清豪放词的渊源和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 ,“豪放飘逸”似乎一直是太白诗的风格代名词。然而细细品味 ,我们不难读出其豪放中蕴涵的浓浓哀愁。其中 ,有怀才不遇的悲愁 ,忧国忧民的哀叹 ,客居飘零的乡愁 ,友人远别的离愁和人生苦短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