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学界的阶级斗争研究,是中国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学说在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同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以阶级斗争的观点为指导的历史研究,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一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直至"文革"期间,中国史学研究发生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人们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30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对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产生的自由主义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事实,提出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者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而忽视了每个人自由发展这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过去极“左”路线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以及在史学研究中片面强调贯彻阶级观点,并把它简单化、公式化、教条化的结果,使得现在一些同志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但这并不是阶级分析方法本身的问题。诚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一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阶级斗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同,它也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这个原理时说:“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此外还有革命时期和反动时期、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停滞时期和迅速发展时期或衰落时期的不断更换,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见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把某一社会或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加以研究,才能对这些意向的结果作出科  相似文献   

5.
朱执信是国内最早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在1906年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中,他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拉萨尔的活动,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其他社会主义学说有着根本区别,抓住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论断。尽管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比较片面,介绍也不系统,但是,他的评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的回答都是:马克思主又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的学说.近来,有的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的论述,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我们认为,这些界说都是从手段层面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搞阶级斗争,要搞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要建设共产主义,也要实事求是,但是,这些都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论证的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和实事求是,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历程中,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国家学说、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费觉天曾作为社会改良主义者,却最终公开背离,反对改良主义的主张;其思想貌似马克思主义,但是却反对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其思想主流既非社会改良主义也非马克思主义,游离于社会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外,可见其“信仰的彷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朱执信早期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这是他不断前进的思想基础。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朱执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作者根据这些材料,从朱执信赞成公有制、主张废除私有制的思想;主张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的思想;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论证了朱执信的政治思想在后期超出了资产阶级的樊篱。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入手,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实践以及历史唯物论等方面的思想进程,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过程,也就是历史唯物论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在人学问题上对以往学说的重大突破,也是我们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史学是中国史学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史学承接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两汉史学,而又有了新的开拓,并对隋唐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说,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巨大发展,不只是从史学著作的种类和数量上体现出来,而且在史学思想上也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历史学各个领域作出一系列开拓性研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和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历史依据。从1949年到文革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取得某些重要成就,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没有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正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行新的大胆探索。纵观历史、应该看到,人类文明史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阶级统一史,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建设交替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世代.第一代世界史学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来解释世界现代史,这是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史的最初尝试.但是,就作为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来说,阶级斗争史观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它的理论出发点,即该学说形成和建立的理论起点。要真正全面了解一个学说,就必须正确把握它的理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学说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同样也有它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在研究教育理论时,也应当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论起点。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正确理解,而且也关系着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历史学者在1936年伦敦史学会议上曾指出印度史学上的危机:“帝国主义派”与“民族主义派”的旧史学路线已经走不通,而新的路线尚未摸索出来。本文作者捉出了若干意见,以图弥补这项缺陷。但他是站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立场,所提的都是些技技节节的问题,而对史学真正需要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却没有推荐。作者对于“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的观点讨论得较详。所谓“半马克思主义”者,是拒绝马克思的部分基本原则而接受其他部分原则;而他们所拒绝的正是史学上最需要的阶级斗争理论,因之,他们找不出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歧路徬徨。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史学的危机,和其他危机一样,非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是解决不了的。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理论领域的贡献,主要反映在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阐述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讨论,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历史理论的观点和著作已经成为宝贵的史学遗产,对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个亟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地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曾郑重宣布:“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很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权威论断。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社会改造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时广东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毛泽东与梁漱溟是两位无可争议的杰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主张用革命,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这种主张的思想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农民战争,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