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是为了实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必须解决的两个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进行了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森林资源资产这一特殊的资源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认为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两个层次,而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则涉及计量单位和计量基础的选择及计量模式的确定这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精神 ,分析了辽宁省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现状 ,阐述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现行体制和主要特点 ;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存在的管理体制、组织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明确了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任务、目标、依据和法律支持 ;初步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以依法管理、三个效益兼顾、确保资产安全和所有者权益为原则 ,管理创新为目标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是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总结国内外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相关研究情况及我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该方面的探讨提供条件和根据.  相似文献   

4.
以林分水平的森林资源资产为研究对象,对林价影响因素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组成作出了深入分析。应用劳动价值论、商品定价原理,提出立木价构成因素分为一般构成因素和特殊构成因素。运用森林资源再生产过程中林分地类动态变化、林木资源资产和无林地资源资产特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经营期限内森林资源资产由现有林木资产、现时以后林分未来存续状态下的林地资产、现有林分成熟采伐后待更新无林地的林地资产3部分组成。研究结果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运用到林业生产建设融资中,是解决林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该文在分析林业金融特性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适用条件和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存在资源产权变动的多样性、经营方式多元化以及评估工作滞后性、不完善性等特点,从法律的视角发现当前评估工作存在评估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评估管理办法不健全、评估主体资质不清晰、评估责任条款不明确等困境,建议从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主体制度、政府评估服务制度、评估监督管理体制以及评估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资产投入产出纳入市场体系难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资源资产的经营过程是一个资金投入产出增值循环的过程.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尽管有长周期和高风险的特征,但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其资金投入产出过程市场化的本质.在森林资源资产投入产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认识到森林资源资产自身具有的内在困难,如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时间上的不均衡、产品市场弹性小、产权复杂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外部的阻碍因素,如长期存在扭曲的价格机制、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等.  相似文献   

8.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及其估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价值应当是其经济学价值,其价值量取决于森林资源提供的实物商品价值和环境服务价值的数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由于其特定目的的不同而多种多样,评估师应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形决定价值类型的选择并使用相应的评估途径和评估方法,本文还讨论了评估方法使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福建省由于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林业经营领域,从而对其国有林场、国有林业采育场、集体林场、个私林业以及混合经济林业联合经营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资产多元化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各有其特点,其发展将有力地推进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资源资产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林业产权不明晰是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经过改革后,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森林资源所有权,使森林资产能够满足会计学资产定义的基本特征,可以解决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森林资产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特性以及林权不明晰导致资产是否为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困惑,为将森林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明晰林业产权归属,健全集体林资产评估体系、推行林权转让交易平台,规范对森林资产的会计核算,将对森林资产会计核算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林业深陷忽视价值规律误区的三个表现,提出了走出忽视价值规律误区的根本途径是:重视价值规律,明确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好森林资源监测,实行森林资产入账;确定森林资源权属,转变各种机制,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建立和健全林产品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实行林价制度;研究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黑龙江省伊春市对林业林权体制改革进行了重大探索,变林权国有制为职工承包制,实行职工自主经营和政府监管服务新机制,让职工拥有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处置权。实践证明,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是有效增强林业发展动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必然选择,这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林区林业林权体制改革找准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林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人们认为两种核算是相互独立完成的 ,但是林业统计和林业会计在核算的过程中有许多经济指标具有通用性、互换性、组合性 ,两者核算的指标、时点、范围、方法有所不协调 ,分析了不协调的原因和状况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探讨了林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客观必要性 ;阐述了林业统计核算和林业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原则与目标 ,论述了统计和会计在核算制度、方法以及资料的来源上相互协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户林业收入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和江西省为例,通过分析和实际数据论证,表明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户林业收入显著增加;除了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户林业收入以外,林业税费减免和木材价格上涨也促进了农户林业收入的提高。不过,林权制度改革使乡镇财政收入和村财收入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公有制经济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林业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行的土地制度缺陷、税费负担沉重、筹集资金困难、资源管理僵化以及市场准入障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完善林业政策、轻税薄费、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扶持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林业企业管理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不能满足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本文对林业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紧迫性、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后,随着广大林农自治能力的逐步提高,市场和政府不能涵盖的林业生产领域方面出现了"第三部门".本文对"第三部门"的出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对"第三部门"的制度支持与约束,完善提高"第三部门"自身参与能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参与式林业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林业经营的本质出发 ,建立参与式林业。参与式林业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变化 ,代表了 2 1世纪林业经营的方向 ,与传统林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参与式林业中林业机构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林业分类经营的本质和关键问题是林业生产力重新布局问题和林业管理体制与政策问题.目前林业分类经营的制约因素一是林业投入不足;二是林地面积有限;三是富余劳动力多;四是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滞后.相应的发展对策一是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二是提高林地生产力;三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四是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林木资源的产权关系,稳定了林地的承包经营关系,但也造成了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低,不利于实施集约经营,限制了集体森林资源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Probit模型对辽宁省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样本农户参加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村内林业合作组织数量、农户是否接受过林业科技服务、林地面积、家庭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农户家庭成员是否担任干部及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林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进而推进农户森林资源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