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伊格尔顿(Eagleton)美学,认为伊格尔顿美学结合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当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特征是把法则写在人的心灵上,通过审美等多种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要研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客观事物之所以成为审美意识、审美理论,那是由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均进入审美关系之中。所以,我们研究审美关系时,就离不开要研究审美原则。古今中外的美学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审美原则、方法和标准。刘勰也不例外,他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即“六义”的审美原则,“六观”的审美方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代的美学注重审美感觉在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它强调感觉的和谐,要求通过物我相合,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达到内在的平衡,进而使人的感官之美符合道德伦理的善,反对感官至上对道德理性的冲击。这些观点奠定了中国美学以和为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意识 ,理性意识 ,即人的高级意识。它是社会的产物 ,历史的产物。审美主体意识与审美客体是辩证统一关系 ,而实践是这一统一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接受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之后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伊格尔顿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审美此时不但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其内部也不断发生着权力交锋的实践.在伊格尔顿看来,审美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是"身体".审美在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对身体的欲望等产生影响,成为一种打着意识形态烙印的身体冲动,它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建构它们的意识形态,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由此,伊格尔顿把身体、审美与领导权的争夺成功地联系起来,把审美活动纳入社会历史中,使审美幻象找到发生现实作用的基础,开辟了通过关学解析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新领域.伊格尔顿的深邃与创见就在于此,这就实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和诣是古代审美范畤,崇高是现代审美范畴,中国现代美学之所以划开了它与古代美学的界限,是由于崇高对和诣的否定和取代。和诣与崇高的历史转换,就意谓着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审美体验论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美学家朱熹美学的体验论思想,认识到:他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转折点,它既是中国先秦以来“道体论”美学的终结,也是宋代以后“体道论”美学的开始。通过对朱熹审美阅读理论的探索,论述了朱熹主张审美体验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在强度上要反复玩味、沉潜涵泳,在深度上得到“通身在水”“透内皆湿”的程度,方可感知和体验美的存在。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是马克思《手稿》给美学研究提供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启示.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如何用于美学以及实践与美、审美的关系作一个初步探索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之于美学,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实践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或称为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哲学,应属于历史唯物论.实践论讲的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11.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13.
"肉体"是伊格尔顿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身体、感性、主体、欲望、差异性、特殊性等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感性领域的综合.在伊格尔顿看来,肉体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躯体,也是一种身体主体.对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身体客体化问题,伊格尔顿深恶痛绝,认为这会误导读者和创作者并导致色情作品的泛滥.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语境中,伊格尔顿高扬身体的主体性,这对恢复身体的生命和尊严,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反映。以精神崇高为支柱的艺术中的崇高,是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产生撼人的魄力量的美学根据。社会主义的文艺不能不以崇高为主要美学品格,这是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一致的,传统的“崇高论”是跛足的理论。以艺术中的崇高言,它在伴随着痛感、不愉悦感的同时,也可以和情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时也能使审美主体直接产生“趣感”这种审美快感。独特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语言或艺术语汇,是使崇高和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催化剂、中介物。  相似文献   

16.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郭秀芝何谓编辑的美学风格?准确地说,编辑美学风格是指编辑审美能力对象化实现而集中表现在编辑审美客体上的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审美指向和美学特征的总和。它包含着编辑审美主体所反映出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倾向,也包含着编辑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9.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先哲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开始,对主体性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人的一切实际活动,本质上都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构成了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来,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态,它是建筑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处于审美领域的人—不论是创作者或感受者—对种类的属性作出反映,它既关系到对象,也关系到主体。”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主要包括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其主体性也着重体现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