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期,曾经系统地学习美国的议会议事程序.他在作<口述自传>时谈及此事但语焉不详.考证此史实不仅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对于了解胡适的思想历程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达开之参加革命,是洪秀全、冯云山慕他的名,前去拜访,邀请他共图大事的。此事在太平军中传为美谈,被比之为刘关张亲访诸葛亮。对于此事,史料中有记载,如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卢(贤拔),  相似文献   

3.
<越绝书>文本所言,至多为今浙江境内一次扩散型移民,并非对今浙江全境人口结构的改变;司马迁胪陈秦始皇君临天下后行踪,含其移民举措和封禅会稽之一举一动,只字未及越地移民,说明此事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亦规模小至可以忽略不计;所谓"因徙天下有罪谪吏民"实乃与民政无关的边防部署之一,秦末"中原人民首次大规模地徙居越地"当为后人想象;浙地历代都有移民的迁入和迁出,但没有一次属于对人口结构的全局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下旬,沈阳一家报纸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lt;“炒“掉亲父母,欲招新爹娘&gt;.消息称:大连一个14岁的中学生来到检察院,表示要“炒“掉自己的父母,要求为自己更换新的监护人.一个14岁的孩子为何有如此反常之举?这对父母因何让孩子如此失望?这名初中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一系列的困惑驱使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从而发现此事背后有许多隐情.……  相似文献   

5.
近年,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然而,伴随着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揭露批判,也有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和"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这就是"将洗澡水和小孩子一起泼出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以科学的态度辨析"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秦晖 《人文杂志》2006,(5):37-45
孟子"辟杨墨"在先秦思想史上很著名,也是理解儒家定位的一个重要坐标.但是<孟子>文本中的"杨近墨远"倾向却引起后世的许多歧见.笔者将此事置于"周秦之变"的社会背景中,参考各家解说,认为这场思想冲突的实质是当时社会变迁所涉及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即权利问题.孟子辟杨墨,并非是要在杨、墨之间搞折中.对"拔一毛"之权属谁的问题,古儒的主张是个人及"天下"皆非本,即在权利问题上既反对个人主义也反对大共同体主义.这与郭店儒书中所谓"为父绝君"的说法一样,体现了古儒的小共同体本位政治观.把这种观念褒为"天下主义"、或者贬为"特殊主义"都是不对的.应该说孟、杨、墨都提出了一套普世性的伦理规则,就此而言他们都有所谓"天下主义"情结,但是三种规则彼此冲突.而古儒的小共同体主义与杨朱个人主义的距离相对较近,与墨翟及后来的法家两种大共同体主义的距离更远.理解这一点对认识中国传统后来的发展及当代的转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大量农村实地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中除了外显的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还存在一种道德分层.道德分层存在于村民的口中和心中,并因为村民对于脸面和名誉的爱惜而发挥一种监督和推动村民对于各种行为规范遵守的作用.这有利于维系一个社区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区别"学"与"术"、"学者"与"术者"--以"术"为规范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谢"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的邀请. 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种学术规范问题,笔者坚信,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例如今天这样的论坛,这个问题总是能够得到重视进而实质性地有所改进的.为了促进学术规范化,借助这个会议,笔者就"学"与"术"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文化中的圣数"八"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数观念古来有之,对于数字语言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诠释.日本民族是一个酷爱奇数的民族,然而有一个特例,对于偶数"八"一直情有独钟.自原始部落民至近现代社会,"八"一直是植根于民众心里的吉祥数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八"的位置虽然是其它数字语言无法取代的,但其语义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于影响本民族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8年初,浙江省政府停发浙大每月一万元的补助费,竺可桢请求由教育部直接拨发,并致函好友朱家骅,请其出面向教育部长陈立夫斡旋,以促成此事.1939年底,竺可桢为浙大顺利迁移贵州致函朱家骅,请其出面向陈立夫疏通此事,并最终促成教育部六万元拨款.1944年底,竺可桢为浙大自组自卫团所需枪械及划拨应变经费等事,致函已转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请其帮助.通过解读几封竺可桢的往来函件,可以对研究竺可桢、浙江大学校史以至高等教育史提供若干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继承前辈革命领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提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邓小平发展观.在邓小平发展观的指引下,第三代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韧性,对于女人,绝对是一个褒义词.当有人赞美你的身体"韧性十足",就意味着你健康、年轻、灵活、有弹性,还有性感.而对于男性,爱人柔韧的身体对他们更具有"杀伤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众对主持人"自发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持人"口语化"成为一大趋势.在传统播音的基础上,"播说结合"、"说主播衬"甚至"只说不播"等形式更加频繁的进入大众媒体生活.本文对于主持人"口语化"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蓝常高 《学术论坛》2001,(Z1):59-63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我国社会中存在一支数目庞大的城乡"两栖"劳动者.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城乡建设和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把握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对于社会学理论建设,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董阳 《河北学刊》2006,26(6):36-38
李春青认为,儒家文化并非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对于今天我们应该做的首先是根据儒学自身的复杂性与我们的现实需求去分析它,然后以"择善固执"的态度去实践那些有价值的部分.郑伟认为,对于儒学来说,无论是将之一棒子打死,还是将之定为一尊,都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既不能简单地抹煞它的时代意义,同时又应该提防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董阳认为,"读经"之争发生在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护主义年",读经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那么功利,它的作用并非有其倡导者鼓吹的那般效果.让读经不再"主义",让"运动"回到活动.  相似文献   

17.
重思"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必须将问题具体化到其时空背景之中.由此出发,本文认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所导致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相对分离,使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不再能凭借政治的强力作用而获得一种硬性的约束力量,而是转变成了只能依赖于自身的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的"软性"约束.对于这一转变的不适应,便是引发文化人人文精神失落感的现实基础.市场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单一性,而将转变为一种现代性取向与传统性取向并存的复调化状态.在这一转变中,文化人能够做的,一方面是适应"边缘化"位置,另方面是建立起新的学统以作为承载人文精神之基础或载道之具.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基础,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全面理解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学与"立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在国学方面多有薄弱环节,但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对于传统国学教育的现代价值应有冷静的思考.我们有必要澄清传统国学教育的特质,总结历史上这种教育的得失成败."五四"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学教育传统的反思,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鲁迅曾经强调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是推进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应当坚持的原则.我们当今提倡的新国学教育无疑应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内容的继承,以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国学传统中包含的可以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对接的积极因素,包括自由思想、民本理念、实学精神、环境意识.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并充实入现代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伦理学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养生思想,其中既提出了"和"、"常"、"容"等范畴,也提出了人们应当具有的"知和","知常","处下","不争";"知容","知公","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去甚,去奢,去泰"等人生态度.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人们和谐身心关系的建设,进而对于益生长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