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其墓道东西两壁各绘有一幅由六人组成的“客使图”。自壁画发表以来,学界对其内容题材与人物身份做过诸多讨论,得出众多结论。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相关专著对唐代礼制、服饰、边疆文化的描写和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在对“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中人物身份界定和穿着表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皇帝“遣使吊祭”新罗王等内容的文献记载,认为学界历来争论的“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实为唐章怀太子的“出殡吊唁图”。  相似文献   

2.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权德舆写给妻子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引人注目,而且内容也有独特意义。从李白、杜甫以降,唐代诗人的赠内诗都是以男性中心主义的态度,着重描写妻子对自己的眷恋,而权德舆却是站在平等的立场,将妻子作为读者,表达各种情境中的对妻子的爱情,真切感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权德舆是“赠内诗”这一诗歌类型的确立者  相似文献   

4.
薛涛是唐代著名的乐妓,同时也是位出色的女诗人。由于她名媛、乐妓、女冠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加之对诗歌不懈的追求,使其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考察她的诗作,大部分为酬赠诗,这些酬赠诗意象选取精工,情韵丰赡精彩。  相似文献   

5.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一个写作赠序文的大家。他的赠序文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自明代以来形成的以为《赠花卿》是讥讽花敬定僭用天子礼乐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从《赠花卿》一诗本身看,诗中音乐不一定指宫廷的音乐;从花敬定的功与过、他对朝廷的所持的态度及杜甫对他的看法判断,《赠花卿》不当暗含讥讽;从唐代宫廷音乐的状况看,花敬定也不可能使用朝廷礼乐。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源于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方法和特定的学术背景,源于以史证诗研究方法的错误运用。  相似文献   

7.
赠别诗所表现的内容,顾名思义,是临别所赠,因而它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创作群体,但是对它的界定问题历来比较模糊.赠与别二者必须同时具备,并与相关的其他题材区分开来,如送别诗、赠答诗、酬赠诗,与赠别诗既相包容又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在薛涛现存的91 首诗词中有44 首是酬赠诗。对薛涛酬赠诗英译的研究对加强译文读 者了解薛涛本人和薛涛的诗词创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关联理论翻译观是德国翻译家Gutt 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中 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到推理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 结合关联理论翻译观,对薛涛酬赠诗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薛涛诗词及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薛涛一生创作了500余首诗,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的女诗人。薛涛一生赋诗四十余年,留存诗作92首,其中有酬唱赠寄诗35首。薛涛的酬赠诗,虽然不乏酬谢赞颂之辞,但并非都是官样文章,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后辈文人的关怀与鼓励,也有送别友人的愁绪,还有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思念之情,更道出了薛涛归隐山林的心声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与向往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吴浩先生撰写的<〈册府元龟〉引唐实录、杂史、小说考>一文,对于我们认识<册府元龟>的价值有一定的启发.但吴先生关于<册府元龟>引用了唐代历朝实录、杂史、小说的说法却不够准确.在唐实录中,只有宣宗之前的实录能为<册府元龟>所引,吴先生所谓"唐代历朝实录均曾为<册府>所引用"的结论是错误的.此外,事实上<册府元龟>不引杂史、小说,只是由于它所据典籍采用了一些杂史、小说中的内容,故书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与杂史、小说相同或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排阵使这一职官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脉络,通过梳理历史文献的方法,研究显示:随着作战阵法的复杂化,唐代首先出现了排阵使这一职官,五代时任命较为频繁.宋代沿袭五代亦设有排阵使,但自澶渊之盟后排阵使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阵使为高级武官的差遣,多以任节度使的武臣出任,或由军事指挥官兼任,也有以内侍担任排阵使的情况,此时多为排阵都监,更侧重监督的职能.五代时期尚武精神浓厚,因此选择排阵使以武勇为先.宋代由于实行将从中御之策,皇帝多选用亲信出任排阵使.排阵使职能不限于排阵,往往参与军事指挥和具体的军事行动.军事统帅往往身兼排阵使,或军事统帅本身负责排阵,因此排阵使逐渐失去独立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的散文中赠序文长期不受人重视,事实上他的赠序文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弊端,揭露了明代腐败的政治体制,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有其独到之处.对归有光的散文进行探讨,有利于全面认识归有光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13.
唐代有中央运使和地方运使。地方运使与中央运使的区别,要把运使的本官行政空间属性、职能和施政范围三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唐代地方运使可分为三种类型。陕州和河南运使,是"漕达于京师而足国用"的一定时期内固定的地方运使。河西、朔方、代北、范阳和平卢淄青运使,是在边境方镇,为"漕以自资"或物资交换而设,多由节度使充任的一定时期内固定的地方运使。鄂州运使和淮颍水运使,是两个较特殊的地方运使。  相似文献   

14.
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是历代《唐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小说史》,以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诗鉴赏词典》等诸多图书乐于收录、鉴赏的一首名诗佳作。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写作时间、事发地点、诗赠对象姓名,以及传承因缘和传承中形成的某些差异,缺乏钩沉、解析和考证。文章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历朝收录此诗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考证、排比,使这些问题逐一廓清,正本清源,以增强此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出土秦器物铭文和封泥中有“诏事”或“诏使”“诏吏”二字,辨析众多隶释意见,实指同一职官。一般认为诏事是负责管理制造器物的职官,与属邦有关。但从职官命名原由来看,诏事本职实非负责管理制造器物,而是负责接待来朝聘的诸侯、友邦使者,是典客的属官。秦汉易代,文献和出土材料未见再设诏事之职。由于“诏”字作为皇帝专用的禁忌,“诏事”作为职名并未见有原来意义的设立,而汉代诏使与秦诏事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16.
竺柏岳 《中华魂》2014,(14):56-57
唐代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由开元盛世嬗变为长达九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全过程,创作出大量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及民生疾苦的优秀诗篇,从而成为描绘那个苦难时代生活画图的诗圣,就连那些有关夫妻爱情、兄弟亲情、朋友友情的“三情”抒情诗歌,也无不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的精神,从而成为传世佳篇,如《月夜》写诗人身陷叛军占领的长安时对远在郡州的妻子的思念,《月夜忆舍弟》写诗人弃官后流浪荒漠的秦州时对两位胞弟的遥想,而《赠卫八处士》则是诗人于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由洛阳返回华州的战乱途中邂逅老友卫八时所写,可谓是古今友情诗中翘楚之作。今对《赠卫八处士》稍作评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雪谗诗赠友人》内容主旨究竟何指,自宋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从文本出发分析诗歌的主旨,笔者比较同意瞿蜕园、朱金城所校注《李白集校注》一书中的看法,认为此诗主旨就在于李白辩解与友人之间的中冓之嫌。宋代以来,此诗又由对主旨的理解问题引出了作品的真伪问题.但怀疑此诗为伪作的说法都是以认为此诗主旨为讥刺杨贵妃为出发点的,则结论自然也不会使人信服。且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此诗的用典和遣词用字正符合李白一贯的风格,因而此诗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的生卒年,近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精心考证,推断出许多观点。他们的依据资料基本相同,生年依据是《青楼集序》《录鬼簿》,卒年依据是[双调·大德歌]。观点虽不尽相同,但绝大数观点有一共同点:关汉卿是由金入元之人,活了八十多岁,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我今以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为据,进行考证,断定关汉卿卒于大德八年(1304)春以后不远。  相似文献   

19.
岳飞(1103—1142)诗《过张溪赠张完》,载于《岳氏宗谱》,此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一般人认为这首诗是岳飞登门拜访其在世友人张完时所作,又说岳飞偕张完长兄遵道之子大年,访张完墓时纪念张完之作。诗中"高人"是指张完。其实张完、张安国、张大年并非一人,且岳飞从未见过此三人。事实上,是张安国之子张充代兄张祟(礼部尚书)和诗一首,被他人误认为由张完和诗,而误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诗词联句题赠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交际唱酬的一种高雅形式,其内容多为自勉、共勉、言志、抒情、议论、治学、警世等等,属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小部件"。高晓声的题赠,意到笔随,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充满幽默和智巧,而且大多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借题赠的诗词吐露心曲,在言外之意中跟朋友作深层次的交流沟通,既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又真善美雅,富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