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公众参与新农村规划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公众参与范围、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方式和公众参与效力的分析,认为公众全面参与新农村规划事项,基本的参与主体,多样高效的参与方式,适当的参与效力是新农村规划中科学合理的公众参与运行机制,该运行机制一方面保证村民在乡村规划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规划部门增强乡村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从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规划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规划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规划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性和规划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环环相扣,体现特色等方面阐明了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层面上论述了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赋予的,是依法行政真正实现的根本保障。文中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村庄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番禺区典型案例为例,就基层互访、村民意愿调查、公示等规划过程的互动、调查分析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公众参与村庄规划的启示,为我国各地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开展公众参与提...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乏公众参与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难以切合使用者的实际情况,不能为公众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状况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制度供给不足和规划师的角色错位。要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是一个实践意义很强的问题。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作用,发展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市场拉动力、政策、环境、物资技术和管理服务的支撑力、社区居民推动力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系统模型。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保持旅游村寨的地域文化特色,保持旅游村寨的乡村性,注重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社区参与,注意乡村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以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推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的全面参与,更离不开妇联组织的组织发动作用,如何带领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妇联组织面前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妇联妇联组织的四大优势阐述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并建议妇联组织从四个方面带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从节约用地的角度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从新农村规划在节约用地暴露出来的问题出发,提出规划原则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规划先行.本文结合绩溪县的村庄规划实践,探讨了当前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村庄合理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和先行环节。文章结合笔者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实践,深入地讨阐了新农村规划的目的与任务、村庄规划的原则、村庄规划的工作内容、村庄规划的成果、村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前的调查研究、新农村的住宅设计与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就业的可行性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深入改革,大学生就业难、人才浪费已成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逐步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制度的重要契机,关乎我国"十一五"规划能否顺利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本文试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在建设新农村中就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解决对策进行阐述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政策取向,实证分析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加以关注的诸如农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当今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背景,首先现实地阐释了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不仅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双基”工程,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更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时代任务。然后,围绕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加强乡镇公共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以及相应的执政能力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管理体制联动整合建设等内容,对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从理论与实证结合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农村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并阐述了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义,提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历史任务。居巢区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4月至2010年底,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和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四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相应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适时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探索新路,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其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研究表明:只有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集发公司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村企共建”、“联村共建”的主要做法,认为其主要启示在于:建设一个好班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集中连片推进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式;村企共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新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支撑;软件硬件一起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农家书屋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惠及我国8亿农民的民生文化工程,也是建设新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从投入渠道、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使用方式等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进行探讨和考量;要进一步完善使用功能,扩大建设成果,将农家书屋建成政府满意、农民喜爱的我国新农村中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紧迫任务。本文针对福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强调政府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近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而维护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当前,应充分认识到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的重要性,在充分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