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乔非  孔维畅  刘敏  王坚  张浩 《管理世界》2023,(1):216-225+239+226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工厂呈现出生产运营更加复杂多变、创新知识更加密集、制造过程更加不确定和难以预测、运营管理更加注重服务价值等新的发展特征。本文从智能工厂运营管理体系出发,分别从智能工厂服务模式的自组织创新、智能工厂知识管理的自学习创新、智能工厂调度优化的自适应创新3个方面,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能工厂运营管理的理论内涵和技术方法。为创新智能工厂的运行模式、提升其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以期满足我国制造企业实现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和推动产品研制过程实现全球更大范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中的数据串联、信息融合、业务协同和价值活动整合。作为一种以数据与模型集成融合为核心的新型制造服务模式,智能制造价值链成为数字化时代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全新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和核心途径。本文结合高端装备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设计制造研发实践,探讨了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管理架构,从价值场景与工作场景两个维度揭示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流程的生成过程,分析了面向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协同决策的生产自组织构建过程,为高端装备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研制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分析的视角,阐释价值网背景下智能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原理,分析智能制造时代与传统工业时代价值创造的差异,深度挖掘智能制造企业基于价值网的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系统梳理智能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构建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郭咏琳  周延风 《管理世界》2021,37(4):159-179
本文基于包容性创新理论,从少数民族致贫原因、依托资源类型以及资源约束特征差异的现实情境出发,提出少数民族BoP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民族BoP是如何与企业互动以识别、突破资源约束而最终实现包容性创新。通过剖析中国W电商企业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合作项目,本文揭示了少数民族BoP从外部帮扶到内生驱动的包容性创新实现过程。首先,我们发现了基于少数民族情境的手工技艺价值、产品规范化以及自我发展的片面认知约束。随后,我们开发根植于少数民族BoP的包容性创新过程模型,模型共有外部企业指导帮扶、外部企业连接帮扶和内生驱动发展3个阶段,使得少数民族BoP实现从以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普通生产者,到以非遗技能作为生产资源的企业合作伙伴,再到以非遗技能作为生产资源实现内生驱动的小型生产者的角色跃迁。本文提出的少数民族BoP概念拓展了现有文献中关于BoP的分类界定,为探讨少数民族BoP实现包容性创新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少数民族身份及外部环境而形成的片面认知约束的识别深化了BoP资源约束的研究,也为中国情境下拓宽少数民族脱贫之路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华军  杨骞 《管理科学》2014,27(5):133-144
运用DDF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对中国分省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heil指数测算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并按照多种空间尺度进行区域分解;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最小二乘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之前,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地区内而非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计量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表明,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和科技创新水平对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等结构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经济时代,要求不同的核心资源,核心资源的拥有者则享有更大的权利.知识经济,智能是社会的核心资源,智能雇佣资本则是相应的权利安排.  相似文献   

7.
全球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制造成为技术领域的新范式,其所具有的“产消合一”核心特征,为破解中国产能过剩困境提供了崭新思路。本文将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推广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Staggered DID)探究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智能制造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机制分析表明,“产消合一”是智能制造发挥作用的核心路径,其主要通过赋能生产侧与消费侧两条路径提升产能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在生产侧赋能企业柔性化生产,在消费侧转变消费者地位并创造新消费需求。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在成长期行业和市场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生产式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式智能制造模式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并且,智能制造可以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为政府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实现动能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肖兰兰 《决策探索》2009,(10):57-57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推动着创新资源的全球性分散与流动,开放式创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创新,由此也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学者们通过赋予开放式创新不同的内涵来满足自身研究的需求,却出现了概念具体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框架来界定开放式创新的内涵与维度。本文基于对ISI数据库中160多篇相关论文的整理与分析,以开放式创新的本质——价值创新为起点与核心,延伸到实现开放式创新的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三个维度,建立起一个关于开放式创新的认知性框架。这个认知性框架使我们对开放式创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关于开放式商业模式以及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变革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快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4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创业的海归,应该尽快熟悉相关的扶持政策,顺势而为。跻身文化创意人才计划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核心、最稀缺的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创意和创新为驱动力,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表征和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  相似文献   

11.
群集智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群集智能是指众多行为简单的个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涌现产生的整体智能行为.从复杂系统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群集智能的基本原理为线索,对其系统结构、运行机理、建模工具、算法模型和典型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论述.首先围绕以蚁群和鸟群为代表的群集智能系统结构,分析说明了其中的个体属性、行为规则和交互方式,进而阐述和剖析了群集智能中的反馈机制和学习机制.在给出若干常用群集智能建模工具介绍的基础上,对蚁群觅食、蚁群聚类、蚁群劳动分工和鸟群觅食等4类群集智能模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旨在归纳提炼形成基于群集智能的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一般性规律.最后综述了群集智能在工程优化、生产管理、机器人学、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群集智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The conventional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PI), which ignor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production system when measuring changes in performance between two periods, may produce misleading results. This paper thus takes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ponent processes into account in investigating the MPI of parallel production systems. A relation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is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biennial MPIs of the system and internal processes at the same time,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former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latter. This decomposition helps identify the processes that cause the decline in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 example of 39 branches of a commercial bank, with deposits, sales, and services as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perating in parallel,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工程现场的空间资源是制约工程活动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考虑空间干涉的工程调度优化问题,定义作业空间干涉的度量方式和作业效率函数,建立工程调度的工期-成本双目标优化模型。针对问题特征设计相对延迟编码方式和解码机制,采用NSGA-II算法求解模型。以某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方法对比实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接着分析了算法的最大延迟时间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有效提升工程进度和成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design developed to determine a combination of robust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rules for an intelligent workstation controller (IWC). The IWC is used as part of the control system for an automate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A three-level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ucture (shop, workstation and equipment)is adopted in order effectively to control a shop-floor. At the top level is a shop controller which receives orders and their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s interactions among workstations. The IWC defines and resolves the production control activitie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a group of equipment controllers so as to ensure the completion of orders. Specifically, the IWC is responsible for selecting a specific process routeing for each part, allocating resources, schedul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activities across the equipment, monitoring the progress of activities, detecting and recovering from errors, and preparing reports. These activities are accomplished using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execu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of the IWC, all the controllable and uncontrollable factors need to be identified and detailed. Controllable factors are those which are set by the controller and cannot b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Uncontrollable factors are those which vary with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cannot be directly changed by the controller developer.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illustrate how a good set of controllable factors that dictate the IWC's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over various uncontrollable factors can be determined. Due to the number of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all the factors, a complete valid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of the IWC is extremely time consuming and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Therefore, a few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trategies are selected and a formal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 illustrates how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dependencies for various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trategies can b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5.
程欣  邓大松 《管理世界》2020,(3):90-100
现有文献认为,社保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成本效应、激励效应两种不同的影响。由于大样本数据的缺乏,现阶段对于社会保险企业投入的讨论大多停留在其对企业生产的抑制效应。然而,本文运用随机分层抽样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就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进行了创新性地实证研究。基准回归表明,在充分剔除选择性偏误的前提下,社保投入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效应更强。随着人均社保投入每增加10%,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3.5%。进一步地,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创新精神与管理效率是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激励效应的重要渠道;其中,与人力资本、创新精神相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与大部分基于发达经济体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有所不同,本文发现: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而言,社保投入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成本挤出效应并不明显,社会保险通过激励员工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鹏  徐向艺 《管理世界》2020,(1):122-129,238
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会改变企业内部运作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为企业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变革机遇。本文结合人工智能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从管理对象、管理属性、管理决策和管理伦理四个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推论:第一,人工智能时代,被管理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员工",以"社会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的适用性降低,如何管理"人工智能员工"以及协调人类员工与智能机器人的关系将对管理者提出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时代,管理属性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科学性、管理实践的艺术性,还包括管理过程的技术性;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技术管理者,此时,技术管理者指的不是管理技术的人,而是掌握智能技术的管理者;第四,人工智能时代,管理者的决策环境得到优化,管理活动中的决策准则将由"满意决策"过渡为"最优决策";第五,人工智能时代,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发展可能会加剧管理效率和管理伦理的冲突,管理者必须提升管理道德,经营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的履行;第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政府、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有必要从政策、法律与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发展伦理的多层次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虚拟企业及其智能化管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企业将是未来企业的有效组织形式。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的巨大变革,将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虚拟企业与由虚拟企业所引申的管理理念(本文称之为虚拟企业策略)、虚拟企业管理三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本文针对当前对"虚拟企业"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完善,系统地阐述了虚拟企业的有关概念,并讨论了虚拟企业的体系结构,提出了虚拟企业智能化管理的基本思想.探讨了虚拟企业管理智能决策综合集成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子铭  张金隆 《管理学报》2009,6(12):1601-1607
以苏东坡的诗词来分析他的谋略管理认知缺陷,并解释其仕途的困境;结合近年来脑部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以及主管智能与多元智能研究,来解释谋略思考者的脑力;最后,建议以脑部科学与认知科学为基础,重新整理分析中国的谋略管理精华,以产生新的谋略管理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黄宇菲  汪应洛 《管理学报》2011,(9):1325-1331
基于学习遗忘曲线模型,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生产率。在将该模型扩展到多周期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技能培训与巩固、短期雇佣与长期雇佣等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此外,在考虑发生停产的情况下,分析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并为企业保持较高的员工生产率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冲击型负荷下的生产存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考虑冲击需求、变化生产率的最优生产存储库存策略. 其特点是:把一个生产周 期分为多个生产阶段,各个生产阶段时间可以不同;在每个生产阶段中,允许生产率小于需求 率,允许提前生产;而且,最大生产率要小于最大需求率. 研究发现,为满足冲击需求,提前存储 较多而启动机器数量较少,或提前存储较少而启动机器数量较多,不一定能够取得最佳效益, 要根据存储费用和启动费用共同确定. 在有限生产率的条件下,得出一种寻求最优生产- 库存 策略,为此类库存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