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凌 《北方论丛》2011,(5):38-40
勒克莱齐奥在创作中对理想国度的营构,使他的作品文学意蕴既具时代特征,又具人类永恒主题。《乌拉尼亚》等作品中的理想国度、天上的国度,都是以文学的理想国,表达对人类生存之路的诗意追寻与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2.
从对写作的探索角度看,勒克莱齐奥的《逃之书》在其创作之路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勒克莱齐奥在该小说的创作中延续其对传统小说写作的叛逆,在小说的写作形式上加以突破,更在于其对写作本身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本文通过对《逃之书》的细读,以文本为依据,就勒克莱齐奥早期对写作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勒克莱齐奥试图用一种自然流出的语言,去实实在在地发出世界本身的声音,去展现世界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在《希望的原理》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围绕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新亚特兰蒂斯》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评价其发明术和技术乐观主义,创造性地阐发了自然主体、能生的自然、共同生产力等一系列生态马克思主义主题。人类唯有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技术而与自然结盟,才能创造"共同生产力",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技术的脱有机化",开辟"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天新地。这是布洛赫从解读培根的自然命题即"能生的自然"和"原因的原因"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结论,也是他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主题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文明语境下物质主义导致的内心空虚和对人类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是法国生态作家勒克莱齐奥始终关注的主题。他在小说《寻金者》中通过“寻金”主题的双重隐喻,表达了作家一贯对西方现代文明和物质主义的批判;对自然元素和空间意象的诗意描绘,以及对异域土著文明生态价值的关注,赋予了作家笔下的想象空间以神话般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生态隐喻意义,表达了作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和对人类真正宝藏——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宝国 《兰州学刊》2012,(9):185-190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常常把女性与自然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均能"孕育生命"、为人类生存"提供或准备必需的物质资料"、并且二者都在遭受来自男权体制的"压迫和征服"(Mackinnon 43)。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代替了与自然关系密不可分的农耕文明,进而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遭受重创,人的精神与心灵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危机之中,整个人类需要集体"拯救"。而这一主题在19世纪英国早期女性文学中均有体现。文章拟就两部英国早期经典女性自传小说:《简.爱》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下称《磨坊》)为例,探讨早期英国女性文学如何关注、反映上述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不仅展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探讨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男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莫雷尔、莫雷尔太太、保罗、米利亚姆、克莱拉五位人物的精神悲剧的根源,表明了他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重新回归自然和谐的精神平衡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反映了人的生态位,即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其生态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为人"与"为自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直接"为自然"(利他),最终"为人类"(利己);没有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兼容的和互补的,具有相同的中心,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20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发展的批评浪潮。它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生态批评基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是否有助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均衡。笔者通过对《鼠与人》及《愤怒的葡萄》进行文本分析重新审视斯坦贝克,试图阐明:斯坦贝克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作家,他主张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曲爱香 《南方论刊》2006,(11):92-93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管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32-35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与生态相辅相成。文化与生态共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图式,超越"经济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文化理性"是人类实现这一图式的积极应对。奥康纳和萨卡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定启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与生态共生图式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14.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5.
威拉·凯瑟是一位深受美国自然文学传统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的作家。她的代表作品《噢,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亚》中动物和植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美国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形成的对于自然错综复杂的情感,以及这一情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迁。凯瑟努力通过她的作品在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小说《圣殿》的创作中不仅关注人的世界,也同样关注作为自然环境的外部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家在《圣殿》创作中不仅细致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还通过展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的对立,揭示出作家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以及对破坏自然的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与环境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环境问题关系女性的生产、生活、生存与发展,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当仁不让的先锋作用,成为自然代言人、环保的积极倡议者和坚定行动者;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对自身解放和环境保护思索的产物,体现了女性与环境、社会与自然实现完美统一的理想;在生态政治化进程中,性别政治也日益上升为新的政治议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共同关注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中国女性在实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帆 《兰州学刊》2007,(7):32-34
《周易》古经是对中古时代社会生活风貌的自然描绘,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现实.而《易传》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周易》古经与《易传》在价值取向上有鲜明区别,是一种"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文章侧重于文本的价值观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对进一步厘清《周易》古经与《易传》关系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