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居住在祖国西南的彝族,是我国文化发达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先民很早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经典。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夷经即彝文经典。《天启滇志》卷三十识:“夷经,皆字”。字是古汉文文献中古彝文的汉名。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彝族文化累遭火禁,彝族文化之日辉所被,才缩小了地盘。可是今天在彝族人民中也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典籍,其哲学观念相当丰富,别具特色,亟待研究。本文拟对彝族史诗《梅葛》中的哲学观念作一初探,望方家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2.
比较哲学的研究固然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比较不同文化圈各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共时性的角度比较不同文化圈同一时代哲学思想的异同,同时,也可以对不同文化圈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进行交叉比较,找出其异同,从中探讨哲学发展的规律。中国的王夫之与德国的康德就是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哲学家。 王夫之(1619—1692)是17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中的哲学代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杰出的辩证法家。他的认识论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最高峰。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创  相似文献   

3.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我国藏缅语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人口480余万(1978年),有自己的彝文和彝文经书。彝文创自何时何人,向无定论,大多是根据神话般的传说,并无明文可考。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王歌为爨文前身”(爨文即彝文),但白狼王属于何族尚无定论,则白狼王歌为爨文前身之说似为时过早。现存彝文文献过去中外学者认为最早见于明代的刻石。如云南楚雄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  相似文献   

5.
由于古典诗词这一特殊鉴赏对象,使鉴赏者有时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释。言之有理符合主题者肯定;背离文意不合语境者则须斟酌。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文,也称老彝文,在明清以来的汉文史志中,又称之为爨字、爨书或韪书。关于彝文的起源,目前还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古代彝文文献没有留下具体时间,所以彝文究竞起源于何时尚难确定。从目前发现的“以诺”铜印章和济火纪功碑的考古资料看,彝文约在东汉初期已经成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当然,在此以前还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目前已发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云南的彝族,如同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一样,有很多用老彝文记载的典籍文献。《查姆》①便是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中的一部史诗。按照彝文经典的原意,“查姆”即万物的起源。习惯上,彝族人民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称作一个“查”。据传,《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有的“查”则分散流传在不同地区彝族中。因此,各地区对同一个“查”有不同称法,如叙述天地起源的“查”,有的称为《鲁查姆》,有的则称《托得查姆》。另外,对同一个“查”,在不同地区所叙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根据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查姆》,分析一下其中蕴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词是一个由意象组成的艺术世界,烟则是唐宋词的一个经典意象,它有着多样的形态构成,并在词中有着不同的艺术意味。由于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存在,烟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表征着古代文人不同的心态构成,而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烟意象也传达着生动传神的古典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正>古典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古典学指整理研究古典文献的所谓"古典文献学",广义的古典学则指带着今人所面对的现代问题求教于古典智慧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涵盖了哲学、史学、文学、法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别于"古典文献学"的古典学具有跨学科性质,不把古传经典视为古董,而是视为在今天仍然具有知识权威的活典。  相似文献   

10.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一古今中外的文学,经过了各民族几千年的创造、积淀、演变和发展,真是名目繁多,异彩纷呈:有以直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的“写实型”,有以描绘自然现象见长的“写景型”,有以抒发作家主观情感为主的“抒情型”,还有以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人和事的所谓“幻想型”。对于欧洲文学史上不同时期陆续发生的文学,人们还冠以不同的名目以示区别: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古代的文学,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教会文学和人民英雄史诗,到文  相似文献   

12.
所谓“广义文字学”是以文字学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它不是对“狭义文字学”研究的简单颠覆,而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标志着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广义文字学”之下,从纵向的符号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原始图画和成熟文字之间的关系即是“前文字”;从功能的角度讨论符号、文字、图画以及语言等不同表达手段在人类表情达意中的共同作用,讨论广义的“文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转换问题,讨论现代的符号创意活动,为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提供符号的基础支撑,即是“类文字”。“前文字”和“类文字”具备不同的价值,两者都是“广义文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拜占廷社会状况决定了其教育特征;世俗教育体系和教会教育体系并存,构成了拜占廷教育的基本特色;当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在西欧受到野蛮摧残,几于绝迹时,拜占廷担当了古典文化教育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并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欧各国和古代伊斯兰国家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论及《山海经》时,一般认为这本古典著作所描述的奇山、异草、怪物、神灵、神话等多属荒诞无稽之谈。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荒诞无稽”恰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教的一些典型特征。今天,我们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该书中这些宗教特性加以分析、探讨,并研究其与古代萨满教的异同问题,当会对中国古代宗教的形成、发展及对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方法集中在三个方面 :古典诗歌、古典诗论和古代经典。他对古典诗歌采用集释、参证、分析、考证的方法 ;对诗论采用考辨的方法 ,重实证 ;对经典则从“变”与论辩、社会文化、比较论说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三者都紧扣古典文学的本土和时代特征 ,求真求好 ,在慎思明辨中 ,形成自我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最好的招数     
在运动指导的过程中,不少健身者做着大众熟知的“经典”运动,看似非常正常,甚至大家都觉得有效。但其实不然,很多所谓“经典”运动方式来源于普通锻炼群体对竞技体育群体的模仿。但问题是,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和大众体育中的健康锻炼很多方面有着天壤之别。运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向人们揭示,很多所谓“经典”运动方式,其中存在着不小的危险性,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凄怆"一词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悽愴""淒滄""凄凔""淒愴"和"凄愴",这些词字形、意义接近,难以区分。文章通过查检上述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探究它们的异同与内在联系,旨在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凄怆"的简化依据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最重要的渠道。然而。语言是一种符号,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语言符号和语言所指代的概念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语言有时也具有模糊性。同一语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反之。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会表述成不同的语汇。这就给不同语言之间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困难。本文对汉、英习语中数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政治之为一种责任——古典政治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价值与现代价值的不同,导致古典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思想的差异.以整体性为本位的古典政治思想把政治当做责任进行分配,这在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有大致相同的认同.然而以个体性为本位的现代政治思想把政治当做权利进行分配虽在现代社会得以确认,但仍有借鉴古代政治思想的必要.作者以古代希腊政治哲学与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为视角,对中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责任意识进行比较,阐述了古典政治责任的优先性及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大放异彩,因此,改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是古典诗词教学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