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杨德昌在处理理智与情感时,表现出强烈的作者在场。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结果,是作者自我冲突的典型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介入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由于多倾向于对自我历史、自我情感、自我情绪等的反刍,从而呈现出一种自我氧化的效果。杨德昌正是通过这种包浆式写作,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光泽。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应该把作品与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和作品与相关的评论资料等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整体。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整体把握,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理解领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尽量准确地去感受、理解、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情绪和表现出来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3.
主持语:对莲的美好记忆,使作者出现了一系列的爱莲情结;由爱莲情结,又扩大为对于花卉题材的热衷。在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知、对花卉的表现中夹杂着画家复杂的情感意识,这都促使她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工笔花卉作品。这些作品重新赋予了当下生活和情感的象征因素。这种象征性的表现,又都体现出了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胡立华独特、细腻而敏...  相似文献   

4.
“理智”和“情感”的关系是简·奥斯丁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以《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为解读文本,指出作者更倾心于情感,揭示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理智未必战胜情感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韩国艺术家姜草的恐怖作品非常有特色,他一改以往恐怖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他的几部恐怖作品,主题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笔者就异化主题,时间主题与拯救主题进行细致的探究,试图挖掘姜草作品背后思路与主题的连贯与相关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姜草及作品。主题研究这个思路起源于德国民俗学,通常的主题研究,是指由纵向的角度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探索,整体性地关注作品及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丰富对作品及作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明确提出“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文学阐释的任务不是去研究作品,而是研究作者,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意向和企图;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以“本事”→“本意”→“本义”为阐释思路,认为作品的本义由本事决定,相信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同一性幻觉,因此两者都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但是对于如何得知作者的本意,两者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从本事入手对作者的本意进行客观探求;而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则对作者的意向或意图进行理论探讨。至于作者的本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本义,两者都未深究,又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触景生情,移情入境”进行论证,在论证中大量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及现当代散文为例,论述了作者们创作出与他们情感一致又超越情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苏轼作品中马之意象在吸收了前人文学创作之思想情感与艺术营养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思考与超越。作者徘徊、挣扎于忠君报国之荣耀与羁绊鞭棰之屈辱心情之间,对古代社会专制制度之残酷的兽性,体会甚深;对士大夫在皇权面前所表现的卑微文化性格,有着相当深入的反省,并在社会、时代局限面前,存有难以解决的困惑。因而在其有关马之代表作品中表现出了相当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元代散曲的代言体作品情感意蕴丰富,表现了女性千姿百态的相思离愁,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赞美、追求和向往,并从中获得心灵慰藉,寄寓了文人现实中的失意情怀,流露出士人对年光易逝、青春难驻的伤叹。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将文人意趣与民歌风味相融合,雅俗共赏,崇尚含蕴不尽的情致,显示出较强的叙事功能,构思新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在大自然文学中,自然与人是文学塑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情感对象。自然与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体,更是作者文学观和价值观的隐喻体。自然的在场、人的在场;自然与人的关系存在、价值生成都远远高出文学性和文学价值,从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空间的构成以文学作品为表征,体现出作家、世界与作品的关系,也展示了作品的文化生成和言说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周远斌 《南都学坛》2006,26(4):75-78
《淮南子》中情感论材料丰富,虽散布于各卷中,但可从中总结提炼出这样一个体系:情感的发生论、规约论、表现论、接受论;而且论述深入详致。这一承前启后的体系化情感论发生在汉初,而且发生在一部著作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但可由此管窥中国古代对情感世界的较早而又较为全面的自觉性体认,而且这对研究古代文学情感学体系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汉代由先秦的重志轻情,一变为重情轻志,在《淮南子》这里已露端倪,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人道当情”论、“诗缘情”论在汉初就已开始酝酿了。  相似文献   

12.
美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多种心理因素的整合 ,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化的心理活动。本文主要论述了对审美感知、情感、想象、感受与感动等美感意识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感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因而才能以其显著的增力性激发着人们去追求、去创造。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基础具有强度适中和第二信号系统支持的特征;其心理基础在于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创造性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无所不在。要科学地建构和实施美育,还必须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孙照金 《南都学坛》2005,25(5):16-17
南阳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列于同类艺术品中,它构图凝练概括,散点透视、置陈布势,意象造型、充实灵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南阳汉画像石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研究它的构图美学,有助于我们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英语界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但很少有人认真思索过它的含义以及培养语感的途径和目的。虽然语感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隐隐约约、冥冥之中的,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却是十分肯定的。主要从"含义、特征、方法、意义"四个方面对其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19.
韩丽华 《东方论坛》2012,(1):25-29,46
先秦儒家的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皆把人性单一化,不能合理地说明人性的构成及人行善或作恶的原因。儒家"一心开二门"模式的性善情恶复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先天善性和后天恶情两种因素,由一体之心开出性情二门,主张以复性的方式去掉恶情回复善性。复性就是由后天之恶情向先天之善性复性。一心二门、性善情恶的复性论是人向善复性的基础和道德教化的根本,为弃恶从善的道德教化和人生修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