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国内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和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共1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前者是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一位美学大家,同时也是较早地自觉进行比较荚学研究并卓有成就的美学家。他既不是把中西美学拿来做一般性的比较,也不是简单地利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而是通过对中西美学做根本性的比较和分析,使得光靠单向研究所不易发现的某些内在特征显露出来,从而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把握,进而为世界美学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方面,宗白华关于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他的比较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的部分,尤其值得重视和借鉴。中国人以其独特的空间意识,构成中国艺术及美学的根本特征,并映射着中西哲学以至中西文化间的基本差异。宗白华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①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透过中西艺术空间意识的特征,才能够具体、明晰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中西艺术和美学以至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特质或深屋意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的学者,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其体现的学科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西方音乐关学问题视角作为参照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二是以中国音乐美学史作为参照,对西方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以对方的美学问题视觉作为参照,如此,使中外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的本体、美的基本特质、美与艺术、艺术的使命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对于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以其融汇中西的美学思维方式,以及学术性的比较目的,解读中西美学的差异,辨别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根本特性,追问差异与美的关系.他的研究为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诠释不同文化的美学间之差异提供了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关于中西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必然涉及的三重视角:一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独立研究。探讨从自身文化氛围中产生出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等;二是以对方审美理论的问题视角作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三是用现代的音乐美学理论言说方式对历代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性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美学的西方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逻辑构架和概念范畴等方面的西方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自身特质.中西美学尽管存在巨大差异,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况.西方社会始终有着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却历来淡漠.西方思想传统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中国思想传统则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为旨归.这些因素的作用给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和西方美学相同的是,中国美学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始,和西方美学相异的是,中国美学以艺术的审美伦理化终.仔细辨析美学理论的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澄清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本体论美学和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使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价值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其本体论美学是和真理相关联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艺术的本性,即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这成就了海德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一些中国美学史专著在撰著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对古代美学史内在规律的研究欠缺力度和深度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法进行某种反思.与西方人的审美经验更偏重人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和三次大的会通.  相似文献   

12.
简讯     
我校邀请沈善宏先生来校讲学兰州大学哲学系、中文系联合邀请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艺术系教授、纽约大学哲学博士沈善宏先生于1985年10月21日来校作学术报告。他先后讲了中西艺术与美学的比较研究,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趋向,中国古典哲学与古典艺术等问题。沈教授近年来发表过很多艺术史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既精通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又熟悉艺术创作;通过幻灯,介绍了中西艺术的异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艺术的演变。能容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  相似文献   

13.
贝纳德·鲍桑葵(1848—1923)是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著有《美学三讲》和《美学史》等美学专著。鲍桑葵是新黑格尔学派的美学家,他的美学见解和美学史观深受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给人以恢宏深厚的历史感。一、美学史是审美意识的历史而对浩瀚繁杂的美学史,鲍桑葵首先面临的是对于研究方法和原则的确定,而它们的确定又往往决定着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黑格尔在研究艺术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他不是孤立地研究艺术,而总是联系社会现象来研究艺术;第二,他不是静止地研究艺术,而总是把艺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鲍桑葵的《美学史》显然受到黑格尔这方面的影响。在《美学史》中,鲍桑葵批评了美学界脱离历史研究美学的倾向。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  相似文献   

14.
中西艺术总体风貌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西艺术美学致思的差异,使它们在表现自己的思维世界时,找到了各自的表现层面,层面的确定对于形成中西艺术的形象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西艺术不同美学层面的选择造成了艺术意识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中国文化深层意识所决定的,西方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样是为西方文化意识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探索美学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蒋孔阳的道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艺术规律入手,在“实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总结审美与艺术实践的经验,同哲学思辨融合起来,去发现美的客观规律,寻求自己的独立学说。自1957年以来,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蒋孔阳在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美学史等几乎全部理论美学领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创造论美学”,既是对丰富的审美经验进行升华提炼的产物,又是对众多的美学理论进行哲学沉思的结晶,它具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对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目的论美学的意义关注比较少.康德目的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这样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它体现了美学研究从以神为最后目的到以人为最后目的的转向,表现出美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二是体现出某种从知识至上到知识批判的现代立场,对西方现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 ,总体上是以西方美学为推力、为圭臬、为主导、为中心的历史 ;西方美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现代化的学术承诺、理性化的认知规范、体系化的知识形态、普遍化的阐释准则和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但西方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水土不服”的深在症状也已逐渐显露 ,所以至世纪末 ,中国美学研究的本土化学术倾向正开始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希腊与先秦时期中国在地理与社会生活模式差异诸因素的细致考察,认为对于中西方美学比较中地理与社会之源的研究应该是中西美学比较的首要问题之一,尤其对于中西早期的美学比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知识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西方美学史》既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想象和价值诉求,又参与了中国当代美学学科知识的建构。在时代意图与学术理性、政治意识与个人感受之间,它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力量,实现对西方美学史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但在真知灼见和历史叙述的从容背后,也有难以言说的压抑和痛苦,有文本的矛盾和缝隙。  相似文献   

20.
梁宗岱的诗学思想是以中西古今的诗学理论为渊源,对其艺术养分汲收融汇并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期待对其改造,误读和重新阐释的结果.以作者--作品--读者为重心,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观念的高度,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并在中西对比中反观、建构传统诗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理论的"中国化",显示出向诗歌艺术本质探讨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