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夕,由清政府支持,在赵尔丰的主持下,川边藏区次第实现了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赵尔丰重视“兴学”的思想和行为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人所知,川边地区在未改土归流以前,藏族虽有传统的文化及佛学,但仅限于喇嘛寺内。即使在喇嘛中,能够诵读经文的也主要是上层喇嘛,一般贫苦喇嘛很难有学习藏文的机会。以被誉为藏区文化古城和宗教文化中心的德格县为例,全县能写会用藏文  相似文献   

2.
为挽救西藏地方的危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用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实施“倚康治藏”方略。数年间,赵尔丰等人在川边辖境做了许多抗英、拒俄、实边、固藏的工作,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专论川边藏区鲜为人知的林事活动,如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漆液采割、纸张生产以及边茶贸易、药材经营等,并指出其在实边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办学经过、办学措施、师资培养、教育研讨与推动、经费筹措等方面深入考察了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的具体情况。清末经边者在前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在边民视进学堂为当差、师资匮乏、经费紧张等诸般困难情况下,开办有200多所学堂,不仅开启了川边藏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也为后世留下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四川藏族地区教育在西部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为藏区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从藏区教育的实际出发 ,通过对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教育现状的客观分析和发展展望 ,提出了藏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蒙古和硕特部南征康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领地 ,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这一军事行动持续时间较长 ,可分为三个阶段。和硕特部击败木氏土司 ,在川滇边藏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青、川、滇、甘四省藏区发展迈出新步伐。据此背景,基于CNKI的文献检索,对739篇中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对青、川、滇、甘藏区的问题研究总体上呈现持续、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对四省藏区问题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藏区教育、藏区旅游、藏区法律、藏区社会政策等几个方面,上述热点问题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渗透。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四省藏区研究的特点为:总体集中,局部分散。其中,对四川藏区的研究较为深入和范围广泛,基本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步伐,而对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和云南藏区的研究明显滞后。对四省藏区的研究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未来还有很多能够继续探索研究的问题,如藏区的贫富差距缩小、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藏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藏区的现代化建设。藏区的经济要腾飞 ,必须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指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藏区的现代教育经历 5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藏区教育的现状、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推动藏区社会进入经济、社会、科技现代化发展等方面 ,寺院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是无法相比的。改革和调整藏区的学校教育目标 ,制定藏区教育的发展战略 ,采取结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 ,培养适应藏区经济建设发展的人才 ,把藏区的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清末川边屯垦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期间,在四川西部边区着力经营的开发项目,对四川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屯垦过程中暴露出的垦牧争地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经营者试图采取的某些改进措施,都为经营川边开发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川、甘、青、藏部分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新时期藏区寺院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如何“以劳养寺,以寺养寺”,兴办经济实体,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寺院特色经济的优势,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日 ,笔者有幸读到由冉光荣教授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西部开发中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一书 ,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 ,共分 3册 ,一是《西藏和其他藏区特殊开发途径》 (以下简称《开发途径》) ,二是《西藏及其他藏区研究文集》 (以下  相似文献   

11.
精确识别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特征是打好四省藏区整体扶贫攻坚战的首要环节。在构建涵盖川甘青结合部藏区48个县2009年到2015年经济社会数据的综合经济发展指数基础上,借助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研究藏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俱乐部趋同效应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的经济发展具备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叠加"特征;表现为整体发展不平衡下突出的"抱团集聚"现象,同时区域整体符合俱乐部趋同发展规律,但在次区域内部已经形成以经济发展空间为尺度的高-高和低-低俱乐部组团,空间俱乐部趋同速率分别为5.3%和11.2%。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20世纪初川边藏区所进行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这次改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这次改革虽然是由清吏赵尔丰主持并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这次改革总体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对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赵尔丰不过是历史的工具,执行了历史的使命而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青南藏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青南藏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南藏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以实现青南藏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1949年5月14日,我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在保安第十三团起义的配合下,一举解放了龙川县伪政权所在地佗城。紧接着集中主力部队,围歼驻老隆的伪保安第四师师部及所属的伪保安第五团。东二支司令部命令郑忠(川中工委书记)、郑板(川中游击队领导之一)带领在登云地区活动的游击队和民兵共300余人,占领了龙川通往五华的交通要道,准备阻击在五华歧岭的伪保安第五团的一个营来增援老隆,另方面截击龙川县伪自卫总队长黄道仁的队伍逃出五华。5月15日下午,黄道仁率队伍从鹤市出发,黄昏时刻到达登云的花树头,远见我游击队已占领蓝关一带阵  相似文献   

15.
评清末在川边、西藏的改革新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经过各族人民反清浪潮的反复冲击,和帝国主义列强几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尤其是八国联军的沉重捶打,清政府已经面临着难以继续维持统治的危机。1901年初,挟持光绪皇帝西逃的慈禧太后,在西安用光绪的名义下诏变法。与此同时,在川边藏区和西藏也推行了改革新政,直接关连到后来西藏的政局。  相似文献   

16.
四川甘孜藏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对甘孜藏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本文分析了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甘孜藏区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藏区内地办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主要是利用内地相对较好的教育条件,弥补藏区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教育发展滞后,从而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智力支撑。内地西藏班(校)和四川藏区"9+3"是目前藏区内地办学的两种重要模式,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顺利推进的核心在于确定旅游开发主导模式。文章在全面分析影响四川藏区旅游进一步发展多重制约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主导模式既是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又是破解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制约的关键所在,并从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机制、构建社区参与共享利益机制、建立旅游整体营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四川藏区小学教育办学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区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落后 ,社会分工不发达 ,文化以传统为主。小学教育以走读制为主。长期的办学经验表明 :走读制不适应四川藏区的特殊情况。因为走读制在四川藏区的实施产生出大量师生极少的单班学校。单班学校对四川藏区现代教育造成四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1)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2 )人才流失 ,师资质量下降 ;(3)未能形成基于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学校 ;(4)社会教育环节薄弱。若能实施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学模式 ,则可解决走读制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四川、云南省藏区为例 ,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我国藏区的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藏区的旅游中心城镇将出现较大规模的扩张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如何解决好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如何使藏区的旅游经济更有特色 ,使藏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推动藏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云南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现状分析 ,为今后藏区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 ,提出了现在和今后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