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从蔡元培的以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为核心的基本美学观点和艺术思想,对美育的界定,对美育在教育、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美育实施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非宗教精神、“和”的根本精神、“崇德利用”精神的测源关系,并论述了其美育思想及美育实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和鲁迅可谓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育思想是其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世哲新著《蔡元培鲁迅的美育思想》一书,全面、系统地整理、论述了这方面的思想内容,是中国现代美育史的拓荒作。作者首先将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作了简略介绍,指出他们是西方资产阶级美育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近代美育理论建设的先驱,贡献卓著,功彪史册。但他们割裂真善美,偏执“超功利”、“艺术功利化”的两极,对于我国近代美学史也有消极影响。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育思想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也  相似文献   

3.
“萌”元素在中国青春电影中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萌”元素的硬植入“、萌”元素的内化和“萌”元素的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以“萌”元素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和青春电影的重要欣赏群体,二者的结合演绎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美育价值,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性地看待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严肃对待这一文化现象的美育影响的同时也无需过度焦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全方位多途径的美育教育下,“萌”文化难以撼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4.
远见卓识的决定 翻开中国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是有着美育(即审美教育)传统的。以孔夫子教育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教育,提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把“乐”放在第二位,而“乐,纯属美育。孔子认为要治好一个国家,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它们相辅相成。后来荀子、王夫之、王国维都提出过美育的主张。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他主张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提出“敦重乐教,提倡美育”。“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  相似文献   

5.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构筑了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美育精神”重要理论来源,启迪了新时代美育建设中的美学理念、美育要求、美育方法和美育理想。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美育的过程中,基于中华美学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之精华,突出了“美”及美育问题的现实性本质。通过凝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精神和“德性”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美育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汲取传统“礼乐”教化的积极因素,为美育工作搭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系统视野为高度的实践路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情怀,最终将美育通向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构建了实现“真正的自然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任务,是新时代与新世纪的新要求,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育的育人作用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要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确立民族自信心是必要前提.为此,应充分认识中西审美文化的特点与优势,从中国当代现实出发,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元素,使之走向世界.在此前提下,当代中国美育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世界观教育、情感协调、“中介”作用等三大作用,以完成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美育教育发展、嬗变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美育研究的新理论、新路径和新范式。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逻辑关系为起点,验证了“工程教育+美育”是遵照教育规律、逻辑贯通并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形式,进而对“工程美育”的内涵和对象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依托工程美育平台,构建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结合,以“科艺融合”为特色的工程美育实践范式,从而建立起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工程美育的文化场域,构筑理工科大学美育新格局,推动中国式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和工程教育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遗产文化是各地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以泉州台商投资区湖东实验幼儿园美育实践探索为例,建议应坚持审美素养发展导向,突出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要求,明确”以文化童、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深入挖掘本土“非遗”文化元素,探索优化融入策略,通过全面营造幼儿园美育环境、精心设计实施幼儿园美育活动、协同提升幼儿综合性审美素养、重视开展美育质量评价等关键举措,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大美育活动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兆吉先生是美育心理学科创始人,其美育思想的产生经历了启蒙、孕育、创立三个阶段。刘兆吉先生提出的“美育与美育心理学是皮毛相依的关系”“艺美融合实现大美育”“将美寓各科,实现各科育美、五育共美”和“探究美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思想,对当代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美育应遵循美育心理规律,提升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倡导大美育理念,构建各科育美、协同育人的美育机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生活,培育中华美育精神,以此改进和加强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实践有利于促进德育认知与德育践行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育人与现实育人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育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实践育人侧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比较薄弱,与校园主流文化脱节。构建以“五爱”教育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旨在将“五爱”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优良的“五爱”校风。将“五爱”与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优秀文化的传承、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目前,高校文化教育仍局限于"认知思维"模式中,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灌输式教育和共性培养。高校要创新文化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文化教育的基础,转变文化教育的方式,拓宽文化教育的思路,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中的"次道德"现象的出现与蔓延,既有深刻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也是高等教育与道德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问题的反映。面对它所带来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与道德水准的降低等危害,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学校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扩充、学习过程的重视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重视潜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新教育是启发的、主动的、实用的、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而非灌输的、被动的、形式的、与社会相脱节的.他的新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并且他无时无处不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最后,对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应对“宽进严出”潮流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对“宽进严出”这种新的高教模式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积极转变传统的高教观念 ,积极进行教育制度创新 ,积极建构文明、理性的教育文化 ,积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小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一词的涵义随着古今变迁而多有不同 ,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学制的角度来理解 ,指童蒙少年阶段的教学 ;从教育的内容来理解 ,指童蒙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学术分类的角度来理解 ,主要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这层涵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教育之乡”是一个经常为人提及、被人使用,又未见明确界定的教育现象,它会引发一些教育问题。“教育之乡”是一个具有引导作用,而本身又需引导的教育评价问题。“教育之乡”从历史的角度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独特教育文化、淳厚重教风气、卓著育人业绩和广泛教育影响的地域教育文化形态。从现实的角度可界定为,群众针对家乡教育业绩,作出的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表达肯定性自我认识和自豪情感的一种教育评价。从未来角度应理解成,一种按照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规划、构建的,体现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9.
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科学文化滋长的坚实心理基础,同时又是人文文化陶冶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阶段。在理性追求、价值诉求和创造实践方面,科学与人文总是“纷争频仍,”而审美文化恰恰在这一方面超越、融合并完善了“两种文化”而成为独立的“第三文化”。在学术视野中,审美文化的定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领域。以审美文化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仅仅是为了明确宣示和突显审美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尊师和为师两个方面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师道”的基本内涵。认为传统“师道”所提倡的“尊师重教”、“尊师重道”以及注重“师表”、“师职”等优良传统,对古代医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指出,传统“师道”对解决当前中医教育如何“卫道”、中医学子如何“习道”、中医教师如何“传道”等问题,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