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切实加强对新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任务。本文就新时期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做了重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经过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其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使中国各民族获得解放和发展,走上社会主义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其第一要义是民族发展,核心是民族平等,基本要求是民族的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民族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均来源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思想揭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邓小平民族理论,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论述,在民族的定义、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新世纪中国民族理论的新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发展,对新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积极地予以探索和研究.刘少奇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对民族斗争理论进行了重点阐发,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斗争主张;通过领导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指导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提出和贯彻作出了贡献,并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对民族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刘少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民族问题特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特性的理论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中明确指出:“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回顾民族问题特性理论的发展,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特性的内涵,正确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目前理论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政治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实质上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化能否被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接受、认同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现实性问题,是影响我国政治体系在民族地区能否顺利运行的基础性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认同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他丰富的智慧,敏锐的观察力,伟大的革命气魄和热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他在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问题,认真做好培养民族干部工作,建设好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都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成果,来自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深入的理论探索,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正确的理论指导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能力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在中国的战略格局中居于国防前沿,地位异常重要。民国时期,国人即关注新疆的移民垦殖问题,对相伴而生的民族关系问题也有深刻地思考。以史为鉴,研究民国时期学人对民族问题的思索,为时下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另外探寻时人的思想与当今中国所采取民族政策的契合点,为当下民族政策寻找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民族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族基本理论、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发展繁荣等问题上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奠定了党的民族理论的基础,科学地指导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地区的要务就是尊重民族宗教信仰,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强化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中国各民族已形成多元一体的关系。这关系使各民族凝聚为中华民族 ,使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而凝聚。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 ,是否符合民族定义 ?是否会否定汉、藏、彝、回等各民族作为民族的存在呢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做出回答 ,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凝聚起广泛的奋斗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依循和实践导向。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总结于国内外的具体实践之中,进一步研判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与势”,明确做好民族工作的主体,厘定做好民族工作的具体方法,解决了新时代民族工作“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协同推进民族工作的有序开展。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坚守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确立起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框架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民族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民族实际和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为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要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就要淡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真正要加强的政治认同的对象应当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各自所属的"民族",对于56个"民族"这一层面的群体的认同,应该逐步"去政治化",保留各自传统的文化认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的既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全国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又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措施。而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一个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深入开展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探析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对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新疆这个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