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近五十年来在南京发现的各种文物遗迹、遗物,集中反映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历史面貌,是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本文分别从东吴遗踪、晋代风流、南朝奢华、佛国神韵、经典文化五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赵锐 《金陵瞭望》2011,(15):46-48
说起南京.我们都知道它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但具体到南京与六朝的关系.绝大多数人却语焉不详了。赵望晓本来也是这样.在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和外地朋友聊起家乡历史.却说不出多少内容来。为此.赵望晓狠下了番功夫。数载寒窗,赵望晓不仅对南京六朝史了如指掌.还捧出30万字一本大书《闲聊六朝皇帝》(南京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资源的独特性与广延性是研究资源的逻辑起点,发挥资源最大利用价值是经济学研究目的。研究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亦需遵循资源研究的一般原理。"六朝文化资源"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属性,而且本质更在于其出于六朝、延于后世的广义定义。六朝文化是以"兴亡"为其本质内涵的,是历代思想家、文人学者的群体意识的结晶与升华,加之以"史、情、景"的表现形式和融合形式,其文化层面的内涵自然转化为资源层面的内涵,从而凸显了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六朝文化资源",大力提升南京城市形象,正是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科学发展意义上打造南京城市名片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傅浩 《华人时刊》2010,(4):82-84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京既曾蒙受过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辉煌。注目南京,我们就会发现,在南京的历史长河中,隐约活跃着一个独特群体——华侨的身影。他们从源远流长的炎黄血脉中走来,他们从萦绕心头的拳拳乡情中走来,他们从九死未悔的报国壮  相似文献   

5.
我们看过南京人、外地人写南京的文章,而外国人如何看南京呢?不忙,让我们看一看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精心打造的《金陵物语》,就可以一饱眼福了。从明朝利玛窦眼中的南京到史沫特莱笔下的南京南京自六朝建都以来,就不断有外国人到访。从印度的达摩到明代的利玛窦,他们万里迢迢来到南京,或在这里停留,或在这里居住,自然用一种不同于中国人眼光观察着南京的一切;并且用不同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着他们的所见所闻,最后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笔触记录下南京的历史,为美丽的南京留下  相似文献   

6.
闲话南京     
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南京的特点,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她自己的个性,南京也不会例外,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南京的特点有些模糊,有些似是而非,或者,这正是南京的特点和个性?因南京所处的既南又北既不南又不北的地理位置,因南京既有古都的凝重又有秦淮河的轻艳,南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等等,构成了南京丰富而复杂的形象。 我近几年经常往来于苏州和南京之间,对南京的印象应该是比较深了,似乎南京始始终终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嘴边。 我是苏州人,从苏州人的角度看,南京的吃就显得粗糙了些。据我所知,有一些住在南京的苏州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六朝时期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之遗风,下开隋唐之先河;近几十年来在南京附近陆续出土的一些名人墓志与碑石,为深入研究六朝时期金陵书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古城南京之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她跟南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她的"南京"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旧南京的古朴、幽雅,但"南京"被"上海"边缘化。"南京人"有堕落、懒散、守旧的一面,又有实诚、文雅的一面,这跟南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南京人"作为"上海人"的对比性存在,它不只表明南京是现代都市上海的另类风景,而且也能说明张爱玲有多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六朝古都南京以此为自豪。近年来,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楚天佑,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分布在南京各处的南朝石刻,考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情况,呼吁全社会强化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南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座城市所体现出的底蕴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有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又有帝王之州的雄浑大气。文章介绍了南京之所以有双重性格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对南京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客体对象看,新历史小说强调历史与当下的内在联系,是写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过去,而不是消逝了的历史;从主体创作来看,新历史小说服从主体内心体验,忠实予好者灵魂的召唤,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是以历史为背景的主体心灵的创造;在新历史小说中,主体在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时,运用了独创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个时期的反腐倡廉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历史经验的学习,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也要反对对历史经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4.
晚清史学批评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新史学思潮出现之前,史学批评沿着传统史学批评的路径发展,其主要的史学批评视阈集中在传统史书体裁体例的批评,对重点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批评;新史学思潮兴起后,史学批评更加尖锐和激烈,涉及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史学认识的深化.晚清史学批评上述两个阶段的分野,其肇因来源于晚清"西学东渐"的推动和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动,其后果则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但由于资产阶级史学家急于建立近代史学的范型,在对传统史学批评"度"的掌握上存在可资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她与嵩山因缘际会,留下诸多遗迹与碑刻,其中一些诗歌正史阙载,是靠碑刻传下来的,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嵩山武则天诗碑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武则天嵩山活动、文学素养以及对初唐诗坛的引领和激荡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而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林惠祥先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史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新型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史传文学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小说,但是又阻碍了它的发展。续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续书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它是古代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对依存于史传传统现象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历史人物。但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这势必影响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坚持。基于此通过对历史人物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分歧、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等方面的分析 ,论述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以期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能很好地坚持与贯彻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史学危机的来临,是否又意味着历史学的终结?它至少引发了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一次新震荡,并从理论层面波及到历史写作的实践领域,其影响甚至超出学术范畴,直达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普遍认识。而所谓历史学的终结也并不意味着历史学科的消亡,仅仅意味着一场新的史学变革。西方主流史学家试图从历史学的多重特性、客观性的限度与历史事实的建构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在回应挑战中捍卫历史学的合法性与谋求学科发展的新途径。尽管在现代与后现代史学之间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分野,但它们似乎在尝试以某种方式共存,即融合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视角,一方面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锋芒消解现代史学的顽疾与弊端,另一方面又以现代史学长期积累的经验体系来规训后现代意识中某些极端化的思想倾向。双方的相互交锋与激烈碰撞逐步演化为当代西方史学变迁的推动力,也预示着未来史学发展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其做出的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