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基于“性恶论”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有:道德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道德教育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既要重视道德环境的影响,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要划分层次,确立不同目标;道德品质稳中有变,道德教育要坚持不懈;道德修养要日积月累,道德操守要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2.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相似文献   

3.
荀子认为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存的需要,决定了人一事当前总是容易为自己打算,为自己谋利,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所以人性是“恶的”,这比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天赋的”道德、“天赋的善性”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更有价值;荀子的“性恶论”为我们深入论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艰难性、长期性、系统性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出了以“性恶论”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立论基础,通过对理想人格的描述,明确了德育要实现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化方式。荀子的教育理念及教化方式,为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6.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形态,而且他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在“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在义利观上,他主张“义利并举”;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隆礼重法”。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是其生活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科技道德教育思想,立足于对科技价值的全面认识与对中国现状的清醒估计,其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创造科学的新中国”,同时提倡科技道德精神教育和科技道德榜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荀子荣辱观的哲学基础是"性恶论";由"性恶论"出发,形成了荀子关于礼的思想;荣辱思想是荀子关于礼的思想核心。通过这种"三位一体"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展现了荀子独特而内涵丰富的荣辱观。最后说明荀子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历史和社会现实造成大学德育陷入重重误区,人们疾呼道德重构。道德重构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德育反思:道德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形态,不能在“大德育观”中迷失自我;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实践,使德育研究与道德践行同步;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还须帮助学生领会由幸福感而衍生的道德对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他人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操的建立需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去加以指导。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崇高的道德理念是后人思想前进的动力,滋润着每个时代人的心田,对当代乃至后代如何做一名“道德的人”,起着指引人们道德信念的方向的作用。孔子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全面具体,在道德信仰、道德尺度、道德形式上都彰显着中国传统德育的精神理念,积极挖掘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及其深刻内涵,吸取精华因子,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相似文献   

14.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5.
选择正确的德育模式,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成功实践的重要保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息育人”德育模式,需要在稳定德育基本力量的基础上,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需要加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融会道德认知和内化过程、实现专业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道德实践环节;需要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尤其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重视德育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原则;儒家众多道德条目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儒家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严明律己道德修养思想有助于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范思想有助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独出特行的“性恶论”认为,人性好利恶害,人们并因此引发争夺、导致战乱。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构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王霸兼用”、“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荀子鉴古察今的政治智慧至今仍能给予世人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转型期德育体系必须继承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标、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 ,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道德情感培养的强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转型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承接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文章主要研究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一些优秀道德精神,认为它们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