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强调:要在具体的土地置换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确保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但是,"自愿"原则所处的制度环境是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在国家控制下,并不断通过实践来削弱产权,增强公权力控制的过程。基于既有的路径依赖和体制或制度性的障碍,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本身所具有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制度价值取向发生了异化。但是,这种异化也恰恰说明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并不仅仅是明确产权归属或为此而进行建制立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规制政府的公权力和培育农村居民的产权主体意识,使得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无法通过传统的征地等制度性的"资源"来削弱、剥夺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及其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的途径只有政府征收,这无疑束缚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比较成都市和无锡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发现成都模式所采取的农民集体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管的方式,是还权赋能的做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的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在农村的后发增长路径中,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是一种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创新提出建议:政府可考虑还权赋能,放弃对土地收益的垄断;政府与市场进行合理分工,加快农村发展的进度;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集体推动为主,保护农民利益,进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亿万农民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完成的.政府通过优化农民的行为环境,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和汇聚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其关键是提供一套有效率的土地制度.切实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核心.不失时机地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极力倡导和强行推进的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本质上是强制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分离,而不是促进其自由结合,因而并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也不能增加农民的实际收益。在目前城市尚无法完全容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下,通过政府权力而非市场手段,强行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只能导致土地收益的快速集中、土地经营整体收益的降低和农民实际收入的明显下降。而土地收益的快速集中、土地经营整体收益的降低和农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必然加剧农村贫富分化,迟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两田制"是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农民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一种新创造.它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实践和理论所证实,但对实行"两田制"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条件,进行一番调查分析,则仍属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山东省平度市是"两田制"的发起之处,作为国家建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两田制"在全市乡村得到了普遍推广,并取得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需求不断凸显。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村集体为载体的组织化流转成为推动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皖南F县的两种组织化流转事实表明:流转方式不同,村集体的角色不同,形成的土地流转秩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行政主导的组织化流转中,村集体扮演的是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村集体介入下流转关系发生了异化,从而造成了大户霸租、农户霸地的治理困境;而当组织化流转以村民自治的形式进行时,作为农民的联合体,村集体获得了农户的充分授权,交易双方的市场关系也得以保留,土地秩序实现了良性运转。因此,要充分认识制度安排对流转秩序的影响,防范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土地流转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保持村民自治活力和规范性的制度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做好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三权分置"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集体所有权是根本,农户承包权是基础,土地经营权是关键.落实"三权分置"的着力点在于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将有效地发挥土地的资源要素禀赋,实现其财产价值.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做好农地确权登记、培育经营主体、探索融资渠道、完善社保体系、实行严厉问责等相关工作,可以推动"三权分置"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8.
鉴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缺陷所引发的诸多问题,许多人基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等理由,提出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化或者土地私有化取代农村集体所有权制度。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涉及到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权势阶层等多方利益,所有制的缺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却对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有利,作为政策主导的政府和权势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不可能改变现有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当前我国农村进行的重大制度改革,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不断强化农民对于土地的实际控制,不断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可以实现农民土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四到户",可以实现从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转换,这将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益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否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转移取决于农民收益的变化。通过对收益矩阵分析发现:不论土地是流转还是不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是一个必然的、理性的选择,同理,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转移,土地流转才能实现土地实际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当土地流转还不具有普遍性时,土地流转可能受阻,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错位。这就要求对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流转制度等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行的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的两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要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使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农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就必须彻底地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解决现有矛盾和使我国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成都市自2008年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经过了先行试点、扩大试点、建立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三个阶段。其间以土地确权为基础,逐渐建立了旨在适当增加农民和农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收益份额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表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让农民在改革中普遍受益;坚持完善和强化土地集体所有制,使集体成员能按照民主程序依法管理和平等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是中国集体土地改革的方向之一。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论证的研究方法,在借鉴英、美两国土地发展权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尝试设立新型土地发展权制度,并阐述了其在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土地发展权统一了公共利益和农民权益,使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回归理性;它变通性地使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清晰,使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合法化,从而推动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和法制化,期望为农村集体建设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不清,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虚无性,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各种土地权益的矛盾滋生恶化,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以及全社会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较好思路--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具体操作方法--国家"购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集体将所得"收益"全部分配给农民-农民用所得"收益"购买国家土地的永久使用权(私有),这种交换通过虚拟交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中,流转法律关系以外的主体如国家能否参与收益分配,以及农民集体如何在内部成员之间分配收益,是两个核心问题。以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建立起一套合理合法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明显具有行政主导的特征.这种农地制度虽存在着某些合理因素,但在产权结构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为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应是: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或赋予农民永久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集体公地制度;实行以土地转让为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政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规范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将国家对农地的管理由政策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目前面临着经营规模过小、社区成员异质性加大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少的现实约束,这导致他们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过大,同时由于政府相应的制度供给缺位,使得制度创新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这些是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加大政府有效的制度供给,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发展权分配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集体利益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由于现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本质上仍然基于被征土地的农业用途,还达不到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不能分享农用地用途转换所获得的土地发展权收益是问题的关键.借鉴实践中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的分配方式,国家和农村集体按60%和40%的比例分享土地发展权收益,并利用部分资金共同出资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可行之策.改进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方法,使土地发展权的分配在现实中得以实现.从建设用地出让金中扣除农地经营性收益和广义土地开发成本,得到土地发展权收益;通过对农民意愿的调查,确定农村集体分享的土地发展权收益比例,进而得到分享的土地发展权收益,其与农地经营性收益之和就是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失地农民权益流失问题的农地产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出现极大的随意性,直接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本文讨论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健全农地产权制度的思路,即明确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给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健全土地分配收益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征地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