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概括日本现行宪法第一、四条可以看出,天皇是日本国统一、国民团结的象征,在国家事务方面只能采取形式上的、礼仪方面的行为,回顾日本历史,随着各时代政治及社会的变化,天皇的地位和权威有起有落,政治实权也时增时减。但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代表日本国形象这一特征却是自确立天皇制度以来始终如一的。这不仅是政治、法律方面的问题、同时与文化领域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渠长根 《南都学坛》2002,22(3):27-31
近代天皇制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连绵不断之深层次、制度意义上的原因。因为近代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制度的核心 ,是军国主义的基础 ;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 ,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 ,天皇无论是在战前、战时、战后 ,都是日本国民教育的精神领袖。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阶级在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开宗明义地规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寥寥两语,宣布皇统不可动摇性和天皇为现人神。日本军国主义理论家大川周明在《日本和日本人之道》一书中也说:“日本与外国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日本天皇是家族的父亲,部族的族长,并随着共同体的发展而成为国家的君主。从国初以来,国祖的子孙就一直君临国家。我们姑且不谈日本统治阶级宣扬天皇万世一系的用意,但是,天皇在日本历史上的统治地位的确是始终存在的。为什么日本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探讨这个问题似乎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民族的和政治的特点。本文拟对天皇神统权威的由来及其万世一系“统治”的实质与原因进行历史的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经过幕末的"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天皇重新回到日本政治舞台。明治维新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权着力重振天皇与皇室权威,致力于消除以往天皇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穷困潦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了重塑天皇与皇室在官民中的形象、让天皇重归民众视线、大力扩充皇室财产等一系列措施。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明治政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把权力式微的千年皇室与原本文弱的明治天皇打造成实实在在的日本最高统治者,使其成为日本近代史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败投降后 ,根据战后新宪法 ,天皇成为没有政治实权的国家的象征。导致象征天皇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天皇和皇室努力与国民接近 ,统治集团极力维护和强化天皇权威 ,广大国民长期以来对天皇的崇仰感情是其中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明治宪法政体下的天皇具有“神”与人的双重职能,无论是天皇的精神权威还是法律赋予的权力都对日本法西斯化过程中的对外侵略和“国家改造”起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天皇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荫盖,法西斯主义为天皇制充实了内容,天皇制和法西斯主义的结合,正是日本走向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和残酷的“国家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以及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关于日本古代历史记载的基础上,以"崇拜太阳神"与"崇拜鬼道"为切入点,探讨日本"国体论"产生的意图性,即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天皇服务;以"信仰鬼道"与"信仰天皇圣性"为出发点,探讨日本"神道为国家最高精神理念"的国体论精神根源;从"日出处天子"与"神国意识"的角度,揭示日本在对外由始称"臣国"到自称"神国"这种由卑微到傲慢的转变中,膨胀的不是国力、国体,而是对"自我神明"的信仰。这正是统治阶层所期望的把神道崇拜、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融合成外在的"神国思想"、内在的"天皇信仰"的国体论本质。由此得出"在古代日本,作为国家信仰的国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崇拜的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与二战有关的日本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诸如天皇万岁,为天皇"玉碎",大日本皇军等相关言论和记录,这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奉行"皇道"(即"天皇以仁德治国之道和向世界宣扬皇道")的事实。可以说,那时的日本人把天皇看成神,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无处不在!那么,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9.
7世纪,日本推动构建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宗教性国家体制“天皇制”,既是为了解决国内危机,将豪族联合国家改造为统一国家、将大臣大连执政的寡头政治改造为天皇专制的君主政治,确保天皇的统治地位千古不易、万世长存;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中国和朝鲜从分裂走向统一并日益强大的国外压力,将豪族和一般民众团结在天皇周围,举全国之力对抗隋唐帝国和新罗王朝,“实现钦明在南鲜占有领土的愿望”,最终实现神武天皇“八纮一宇”诏敕宣布的国家目标,即“由天皇统一全世界”。  相似文献   

10.
天皇文化是日本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典型本土文化,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日本民族创造了天皇文化,天皇文化也塑造着日本民族。正确认识日本天皇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和研究日本政治、社会等诸方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天皇即位仪式“大尝祭”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尝祭”是日本天皇即位最重要的仪式,是日本神道信仰的集中体现,它作为权力实践和权力技术的仪式来实现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它的变迁演示出民间社会与皇权集团互动、变异的过程。天皇即位时举行的“大尝祭”,来源于每年举行一次的“新尝祭”———庆祝国民平安、喜获丰收的纪念仪式,“大尝”意为“大的新尝”。“新尝”其最初由日本民间水稻丰收节———“吃新节”演变而来,究其根源乃出于中国大陆古老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尊王攘夷"一变而为"尊王学夷".围绕政治体制建设,以向西方寻求政治体制楷模为目的的"洋学"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尤以主张"君民同治"的"英学"家代表小野梓的理论,主张"人民主权"的"法学"家代表中江兆民的理论,以及主张"主权归一"的"德学"家代表井上毅的"尊王"论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均对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给予了肯定,即均具有将西方政治体制和日本传统政治体制相结合的"尊王"色彩.但"尊王"色彩的强弱及其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各具有不同作用.日本近代的政治体制是经由"英学"家倡导,"法学"家警示,"德学"家定论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以“记纪神话”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日本神话中太阳神的诞生与死后复出、太阳神由自然神和动物神演化为天皇氏族祖先神的过程、太阳神与稻作民族和祭司的关系。认为日本各地的氏族原先有自己信仰的太阳神,后来随着天皇氏族掌握政权,其信仰的天照大神替代了其他氏族信仰的太阳神,成为天皇氏族的祖先神;她是稻作民族的守护神,是太阳神的祭司死后被升格为原先自己所祭祀的神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以军国主义为主体的军国政治历史悠久,既有封建时代武士军阀“挟天皇号令天下”的军国政治,又有近代军阀“奉天皇之命”的军国政治。幕府时代绵延近700年的军国政治,军事封建主——武士是行使政治权威的统治阶级,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为统治思想,奉行军事至上的立国理念,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坚持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方式,将武力扩张、谋求霸权作为基本国策,扩军备战成为至上命题,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军国化。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皇帝,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人物。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心理分析有助于破解这个集“凶徒”和“明君”于一身的人物留给后人的谜团。和隋炀帝相似的夺权路径使他成为背负心理镣铐的创大业者; “贞观之治”的千古功绩和他的人格特点密不可分;杀兄逼父,折射出封建体制下矛盾无法和谐解决的死结和人性阴暗面的凶残;不合理行为的背后,掩藏着明君“做秀”与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16.
从对“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入手分析日德两种不同战争史观是一种有效途径。基督教神学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同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把“罪感意识”作为道德评判的基准,依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正是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德国才能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式的反思。在日本,伦理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天皇的“忠诚”基础之上的,国家神道、武士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天皇制国家的“忠诚”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成为日本屡屡为侵略战争进行自辩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7.
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是幕府集权与各藩分权的统一,是至尊天皇与至强将军的统一,是日本历史进入近代化前夜独特的社会制度。因此对于幕藩体制的看法史学界争论颇多,存在不同的观点,大量关于幕藩体制的特征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著作和论文的涌现,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加强了人们对日本近世社会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壬寅宫变”与嘉靖朝政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发生的宫婢之变,险些将嘉靖皇帝扼死。它是嘉靖皇帝专横暴躁,横施淫威所造成的,对嘉靖朝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开启了嘉靖皇帝怠政的时期;第二,狂热地崇信道教,专一奉道事玄;第三,直接导致严嵩专权乱政的出现。“壬寅宫变”是嘉靖朝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图绘功臣是中国古代君王表彰有功之臣的一种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君王希望借此酬报有功之士,激励贤能之臣,凸显人才之盛,展示国势之强。宋代继承汉、唐为功臣绘像的传统,在显谟阁、景灵宫、昭勋崇德阁举行过几次大规模图绘活动。宋代功臣画像具有五个鲜明特点:所绘功臣时间跨度较长、覆盖面较广;在文武大臣比例上,体现出宋代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与功臣配享这一古代祭祀体制有着密切关系;与贯穿北、南宋的文人党争现象相呼应;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常态化遴选画像功臣标准。宋代功臣画像对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体现在促使功臣子孙荫补制度发生变革、激励人才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