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阐发了“虚假需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卢卡奇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需要的现实批判.“虚假需要”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帮助主体辨别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重建批判性和否定性向度,而且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源泉.“虚假需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欺骗性和受操控性特征.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弊病的分析虽然鞭辟入里,却没能找到一个合理而可能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提出“虚假需要”以勾勒现代发达社会生存方式的解构.这种解构导致生产、生活、消费、闲暇、话语等领域新的异化.与马克思从经济上分析不同,马尔库塞从意识形态切入,剖析了其中的问题:主体消融于客体;社会在异化和操控中解构;财富和劳动日趋分离;人的存在之无根基状态和乌托邦期望.无疑,这种分析不仅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当下人的生存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人的需要,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学理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对需要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以及当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波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路径,分别从需要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当代社会之异化关系的深刻批判,揭示需要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的典型症貌是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相交织的二向度特征,真实需要丰富了当代人的感性世界,有利于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性结构,虚假需要则使人沉湎于感性欲望而丧失主体自我的创发性和超越冲动,二者在交织并存中,虚假需要某种程度上对真实需要给予遮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新时代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依据,他阐明了需要的本质、特征和规定性.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美好生活需要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满足性与不完满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理解美好生活需要限度时需要首先明晰几对关系,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合理需要与过度需要的关系.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限度有四重考察进路,包括比较主义进路、能力进路、客观主义进路、多元标准和差异化进路的美好生活需要考察.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有着四种致思路径,即以比较进路为参考,引导人民在比较中形成符合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能力进路为参考,着力保障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客观主义进路为参考,制定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标准;以差异化进路为参考,满足人民的不同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6.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不断深化需要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凸显人的主体价值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需要理论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包括需要本身问题研究、需要与价值关系研究、需要与社会发展动力研究诸方面,但今后对需要理论的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与视阈上进一步改进与拓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观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爱欲论"、韦伯的"理性观"以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马尔库塞从技术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统治机制入手,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虚假意识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辩证学习、批判和借鉴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有利于深入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基本含义、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对素质教育中的素质需要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阐述素质需要的基本含义中,对素质需要概念作了界定,认为素质需要是人诸多需要中的一种,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自身某种或某些素质缺失,所引起的追求高素质满足的倾向性状态,并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通过对人的社会性分析,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激发人的素质需要的必要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培养人的素质需要的可能性在于人的精神属性。进而指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素质需要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主要在于实现人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实现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以及实现人的自然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转化和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在发达工业社会,人对技术的依赖形成了近乎崇拜的“技术拜物教”,在此思想背景下,人变得越发“单向度”,虚假需求遮盖了真实理想。技术作为资本增值的手段,理当守护人的“革命的本钱”,因此,应当抵制虚荣的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经济利益与沟通理性之间的关系,拯救正在或将会步入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地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并预见其发展趋势,进而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对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提高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宪政需要是公民、国家对政治形态的宪政特征、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期待,宪政需要是法律需要的下位概念,法律需要是宪政需要的逻辑前提。宪政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宪政权利需要、宪政规范需要及宪政秩序需要。结合中国宪政实际,按照宪政需要规律,提出宪政需要层次论,完善宪政需要层次结构的相应对策,以此来维护公民的宪政需要,推进国家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人们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产生心理的虚假需要,追逐奢侈的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主体丧失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与技术的奴隶,导致审美物化的结果.这种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状态诱发“灰色幽默”的诞生.“灰色幽默”丧失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的美学功能,滥用想象力和移用庸俗的语言游戏,将粗俗当成朴实、矫情变为艺术、诱惑替代同情,用蓄意布置陷阱当成助人发泄排遣的笑料.于是形成如此的美学逻辑:虚假需要造就灰色幽默,灰色幽默造就低俗的娱乐活动,绘就一幅语言和欲望的狂欢图景.灰色幽默必然使接受心理得不到净化和升华,理想之光被遮蔽,诗性主体和审美活动被迫沉沦  相似文献   

15.
人的各种活动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需要的界定、类型的划分见仁见智,通过分析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测量工具、研究现状等内容,整理出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的主要结论,以便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与层次直接关系着亿万幼儿的成长与成才,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祖国与民族的明天。为了调查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及满意度,采用自编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教育需求满意度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四所幼儿园的195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200,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总均分为4.306。其次,小中大班儿童家长教育需求与教育需求满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最后,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教师职责需求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第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及满意度所得均分较高,处于中上水平;第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需求越高,其教育需求满意度越高;第三,家长满意度受到幼儿班级、便利性服务需求和教师职责需求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层内涵,并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扬弃异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同样提出了他的异化理论.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爱欲,把人的异化看作是人丧失了批判性和否定性,认为只有通过总体革命才能扬弃异化.尽管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二者在异化的前提一人的本质、异化的内容以及扬弃异化的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着异趣.  相似文献   

18.
生存需要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日本民族生存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激发出日本民族强烈的生存意识,增强了其与自然、与命运抗争能力的强烈渴望;多民族混血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民族特性,多元文化并存的思维方式,也为日本民族海绵般吸收外来文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海洋民族开拓进取的特质,使日本勇于借助先进文化提升本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新型的控制形式下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马尔库塞指出唯有艺术向度保留有一种表达的自由,并力图在审美艺术中发现其政治潜能。在他看来,审美形式作为艺术实现自律的根本,使艺术异在于现实并赋予了艺术审美这种表达的自由,艺术的政治潜能正是在其自律的基础上实现着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他创造性地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寻求人的解放与艺术审美结合起来,指出人的解放之路实质上是通向审美之路。然而,由于马尔库塞对艺术审美的政治潜能的高估,使得其视野中艺术审美的政治潜能无不带有一种乌托邦的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