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防治等对临猗县地质灾害现状和隐患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损失评估,提出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提出应加强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形成原因的勘查,提前做好防御措施;进一步保护与治理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生态环境;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徽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主要灾害种类有水土流失、江湖崩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泥石流及土地盐渍化等.文章通过对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云南成为我国受地质灾害危害较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云南”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我省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煤矿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由于人们在采矿时采用不正当的方法造成的,煤矿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并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近年来我国不断开采煤矿,也使得此类灾害日趋严重,所以对其分析及其预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分别介绍了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工程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即通过物探技术及时、准确、超前无损地获取地质灾害的有关信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实现灾前预警、灾后评估。并列举了浅层地震法、并行网络电法、瞬变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中的应用实例与效果,说明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物探数据的正反演分析,为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解决了常规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灾害的突发性及措施不及时、落后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的独特优点 ,从古到今得以延续和发展 ,并不断得到改进。但在黄土高原窑洞分布区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 ,如大风沙及沙漠化趋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调 ,以及沟谷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因此 ,重视窑洞区域的环境工程问题 ,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民居相结合 ,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发展及其优势的研究 ,从建筑构造和地质条件探讨了窑洞民居的工程环境 ,提出了改进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能源供不应求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碳能源作为能源消费的主角,其市场需求程度不言而喻。部分企业为获得较高的利润,对煤矿资源不加节制的非法开采,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频繁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就目前这种形式,本文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防止策略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京九线、湘黔线部分地质灾害实例,阐述如何在铁路选线设计阶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煤矸石,约占全国工业废渣排放量的1/4,且仍以每年亿吨以上的速度递增。煤矸石若不加以利用,长期堆放于地表,不仅占用大量耕地、影响自然景观、破坏小区内的生态环境,而且还会造成大气、土壤、水体污染及地质灾害的发生。煤矸石若加以充分利用,则将变"废"为宝、化害为益。  相似文献   

11.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20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新研究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水平低、贫困人口多,特别是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干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进行不间断的采矿生产,煤矿地质灾害也愈演愈烈。矿区灾难不仅造成当地经济的严重损失,也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探讨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和防治措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并针对其防治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认为人为因素在地质灾害发育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为地质灾害也成为重庆地质灾害的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在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作用方式的分析,归纳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在我国矿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对矿区及周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并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矿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的状况和特点出发,剖析其中的关键问题,才能从法律和制度上找到问题源头,并且借鉴国外的管理体制,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西部干旱半干旱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共性特征和一般规律,扭转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必须综合考量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除了工程技术手段之外,应当通过法律政策等制度手段规范、引导人们干扰生态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使干扰的强度和频度始终保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前期增多且频度增大,与此同时,上游地区却少有自然灾害。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上游地区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大同城市的地质环境特点,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类环境问题的概念,剖析了该地存在的主要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并提出了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方法。这对深化对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的认识,推动大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研究,促进大同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抗洪胜利后,全国又投入到了一场因水灾而带来的防治流行病的斗争之中。江西是这次洪灾的主要受灾地区之一,这与它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极大。本文力图从江西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明清时期来考察这一时期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由水旱灾害导致的直接严重后果——疫病的广泛流行,从而说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一、明清江西水旱灾害概况江西的地势周高中低,由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境内水系完整,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到18…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了实现和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所应采取的专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害是近年来我国遭受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具有发生不确定性和损失严重性的特点。防范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地震保险对灾害进行防治、对损失进行分担,而利用法律对地震保险提供支持和进行规制是当今地震保险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地震保险立法模式主要有3种,即地震保险计划、地震保险专门法和统一巨灾保险法,文章对3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细致地分析,并深刻检讨我国当前的立法状况,提出未来地震保险法应选择的立法模式,进而提出明确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