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语码转换这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文学文本中往往是作者有意所为,具有特定的诗学效果。但语码转换的翻译,由于多种语码并存,常常给译者造成困难。从符号学语言观的三种意义出发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语码转换,并以具体的译例讨论了各种翻译手段的利与弊,从而提出译者应正视语码转换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奈达提出的“译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的对等标准。  相似文献   

4.
"回译"过程始于原文终于译文,虽然其原文碰巧是另一个翻译过程的译文,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翻译过程。双语转换中的不完全对应、翻译中目标语扩增的倾向、译者的能力、时差、评价者的立场等因素都会对回译文与原文的相似度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回译"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由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二个方面对传统译论进行了颠覆:一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是主仆关系的观点;二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译文要忠实原文的观点。这一理论否定单纯的语言翻译,在承认个人兴趣的同时也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7.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宗教因素、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因素、社会发展因素,这些因素常常造成其翻译和理解的困难.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原文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以目的语文本为重点,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实践中协调运用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又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可译性限度即指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文信息被传达的程度。文章从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出发,通过比较《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指出具体翻译中译者应持有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12.
等效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占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等效翻译理论强调原作对读者的影响,注重语言思想 的倾向性,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达到原文的效果。本文以等效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研究等效翻译理论下英汉互译的可译 性限度,最后探讨可译性限度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3.
汉语英译正日益成为推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接受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翻译工作者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文化保真”,可采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办法,使译文读者更多地接受源语信息,同时避免东西方宗教文化混淆,保持原文风格,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翻译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中蕴含的翻译伦理一直被国内翻译界忽视.卞之琳提出“信”是为了破除“信达雅”对译者的桎梏以及强调译文需要对原作忠实;提出“译”的目的是破除“直译”“意译”的无谓争论和批判译界为追求译文的美感而对原文内容不忠的不当译风;提出“似”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无法做到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另一方面是因为译文必须满足译入语文化规范的要求.“信”和“译”折射的都是翻译的再现伦理,“似”折射的是翻译的规范伦理,“以似致信”是卞之琳融合2种翻译伦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语言、文化及内容、形式等诸因素的制约,诗歌的抗译性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从《关雎》的译文可以看出,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都不可能达到等值的翻译,而只能是一种译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可译性"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只是绝对性不断扩大,相对性日渐萎缩。双语转换中的困难主要有语言美的不可译、某些修辞手段的不可译以及语外之意的不可译等,对此,可通过解释性翻译、零翻译、变译、创造性翻译等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特定的诗学效果,但其翻译历来是令译者头疼的难题。笔者从语码转换在文学语篇中的功能出发,分析了译者在翻译多种语码时遇到的障碍,以及各种翻译手段造成的形式与内容上的亏损,从而提出译者应正视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再现文学语言的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作为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语言与语言之间应当是可译的。但由于语言结构及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又不完全可译,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对翻译的可译性的限度的表现及其一些补救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提示人们在翻译时要充分认识两种语言中可译性的限度,以便翻出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