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城市史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隗瀛涛先生是这门新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自从1986年正式主持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以来,直至2007年因病去世,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第一线,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成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新考古发掘的文物证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就有古蜀人生活、居住,见诸文字记载的城市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11年,秦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引两江而定成都城址之位。两千三百年来,虽然城墙范围屡有兴、废、盈、缩,但正如成都其名始终未变一样,成都的城址千年依旧,变动不大,成都在中华民族经  相似文献   

3.
空间分析是城市考古研究的重要环节,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复原研究和区域性城市研究两方面。城市复原研究方面,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可以对城址开展地图测量,准确掌握城址的基本数据;其次可以对城址进行地形地貌分析,考察城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最终,可以为还原城址的形制结构提供线索,提高田野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区域性城市研究方面,通过"城市圈"的研究视角,将城址与周边遗址和自然环境纳入同一空间集合进行考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量的遗址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能够有效地剖析城市圈的自然环境和遗址的空间关系,从而考察城市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宋元之际四川地区的山城,是存世数量较多、保存状态尚好、文化价值很高的特殊时期的城市遗址。这些山城城址的等级类型,有制司、路、府州军监、县四级,而以府州为主;城址的地理类型,有山顶、半岛、岛洲、复合四类,其中山顶类又分为平顶、斜顶、凸顶、凹顶诸型。鉴于目前宋元四川山城城址的调研尚存在记录粗疏等问题,今后的山城城址调查应在城址基本信息记录、城址遗迹时代判别、城址构成要素考察和城址防御体系分析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5.
清代青海的城市建设与商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青海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城址的选择、城市的建设上,都深受军事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消费需求的扩大,专业性较强的市出现并增加,城市的布局与结构渐趋合理,城市商业贸易与服务行业也兴盛一时。  相似文献   

6.
统万城的历史演变及其建筑特点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万城是大夏国都城,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对统万城城址的考辨历来众说不一,确切地说,其城址在陕西省靖边县北.统万城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表现出许多重要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的五十多座史前城址不是中国五六千年文明史的证据,而是中国文明漫长起源期的历史反映。仰韶时代的初现的城市代表了中国文明的萌芽与奠基,龙山时代繁盛的城市是文明即将诞生的标志。夏以前的中国不是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史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队伍处于年轻化、高学历化、高职称化的态势,其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建设在近年得到较大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也得到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国城市史学科在“十三五”期间有很大发展,不仅突出表现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中国城市史课题远超“十二五”期间的立项数,更表现为发文量和专著出版有着较佳的表现。基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十四五”规划调研所获相关数据,结合文献资料,文章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史学科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前沿问题和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问题,目前学术界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城市,诸如考古发现的城子崖、王城岗、平粮台等城址,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而我国的城市形成于夏代;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城里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经济,“城”才真正地转化为城市。诸种观点之所以差异颇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城市”一词的理解不同。所以,我们论述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首先要对“城市”的内涵有一个确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城址与房屋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龙山文化发现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同时期诸远古文化中取得研究成果较多的一个。尤其是近十余年来,由于相继发现了一批城址、房屋基址和大型墓葬,使山东龙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文将着重讨论一下这三类遗存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三个纵向的时段来梳理成都主城区街道名称的流变,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街道名、建国后五十年代初得名的街名与近年来新建街道形成的新路名为切入点,讨论成都街名的命名类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文化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人类社会和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时空维度,成都市作为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在取得“六个一体化”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是对既有城市概念的革命性颠覆,并指出文化理念是其建设的关键,需要大力进行文化的“六个一体化”建设,以确保中国特色、成都特色建设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3.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个城市的历史,去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值得趋避的经验与教训,是城市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成都作为一个聚焦点,可以涉猎城市规模、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以及地理、历史、人才、经济、技术,城市管理机制、生态机制、监督机制和应变机制等诸多问题,这也都是当今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中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商业大都会的建成历程:从李冰时期将成都"市"迁至成都城外"二江"间,形成"两江珥市"的格局,从此开始了成都作为商业大都会的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成都官署受到严重破坏。作为国家政治统治象征,成都官署在城市重建中得到高度重视。清代成都官署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前中期,清初直至康熙二年,迫于战争形势,成都官署或仓促修建或"徐图营造"。随着清政府在四川统治的稳定,成都各级官署在康熙二年左右开始全面建设。康熙乾隆年间,各官署多进行了重修或扩建。但由于清代行政体制中"家国一体"的弊端在体制上留下的诸多隐患,成都官署到清中后期大多简陋不堪。成都官署作为国家秩序在地方社会的体现,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位置、建筑规制、布局无一不遵守着儒家的礼制秩序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实现"三城三都"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对其国际城市形象的设立举足轻重。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产品、服务及形象维度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基础指标在内的世界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公众感知视角的数据,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具有较高的公众认知度与赞同度,处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中高级水平;其中,最具幸福感城市美誉度、文化遗产数量及自然景观类旅游产品建设相对完善,而文化影视著作数、全球主流媒体报道频次及世界城市名册排名则为其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树立全球性城市品牌形象、巩固并深化文化影响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成都历史文化特质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与中国众多的城市相同的文化内核,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和谐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汕头的城市文化建设局面令人欣喜,市民感受到了政府在建设文化汕头、人文汕头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汕头城市文化的局限性依然明显,与现代城市文化尚有不小的距离。汕头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承载着他方无法复制和仿效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光环,又同时背负着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一样所必然裹挟着的种种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的重负。基于对汕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对汕头文化建设现状的成绩的肯定和不足的反思,提出对汕头城市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7年成都发布“三步走”战略,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目标,这迅速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从世界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的定量比较研究,就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现实水平进行分析和研判。研究发现,成都在全球连通性、社会治理能力、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世界城市的雏形,但在经济集聚程度、资源组织配置功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最后,在借鉴先进城市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