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日本中世时期始于12世纪末的镰仓幕府,直到16世纪室町幕府灭亡为止。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天皇势力的衰落,以及武士阶层的兴起。在这个“下赳上”的时代里,不仅在政治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武士阶层与庶民们也逐渐在文化方面发挥其影响力,使得此时的日本,出现了不同于古代史的新气息。而政治与文化的改变,更为日本中世时期的社会与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村日渐富裕,都市逐步兴起,经济活动蓬勃繁荣。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兼并盛行、班田制遭到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寄进”、“分封”两种形式和途径,形成了自下而上层层依属的封建等级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与西欧封建庄园领主制相比,这些都成为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的突出特点。深入分析这一特点,有助于把握日本封建社会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庄园制作为日本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经济体系,从8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末,一共存在了近8个世纪,它规定了日本中世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是了解日本前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把钥匙。本文选取日本庄园典型时代(12、13世纪)的典型例证,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日本庄园制下的土地所有、阶级和阶层关系进行详细的考察,较完整地勾画出日本庄园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全貌,并力图找出与西欧中世庄园制和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义理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经过查阅、对比中日两国历史文献,得出结论:日本早期义理的意义仅仅拘泥于经书中的字句解释,并缺失了儒学典籍中个别意义。宋学义理作为哲学概念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儒学家为了寻求治理武士社会的理论依据,给武士社会创建精神支撑,将义理巧妙地改造成为武士社会主君与武士之间的伦理观基础,江户时期以后,义理进一步深入到町人阶层,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意义,逐渐演变成人伦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6.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7.
幕府统治末期的日本,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引发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最终达到表面冲突的激烈形式。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存在,并呈现更加激化的趋势。武士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加上武士在商品货币经济冲击下日趋贫困,引起了下级武士对领主乃至这一制度的强烈不满。开国以后民族矛盾上升的忧患中,被卷入商品经济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交织,特权商人与普通商人之间的矛盾,对外贸易中的市场矛盾,日益贫困的农民与商人、豪农之间的矛盾尖锐与激化,"国诉"、"改造世道运动"等此起彼伏,导致幕府统治摇摇欲坠。最终促成明治维新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试论明治维新时期的地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依附于封建主 ,被束缚在土地上 ,按时缴纳年贡。贡租是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农民除了要缴纳占收成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实物地租外 ,还要缴纳十几种杂税和履行各种义务。明治维新后 ,由于打破了藩界 ,取消了关卡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可是在农村 ,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仍然存在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认识到 :“租税是建国的根本和关系到民心向背的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 ,便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封建的贡赋制度和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度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扩大财源。总之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 ,使封建生产关系基本解体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近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第一,在历史时段上,日本在元禄时代(18世纪前后)市民社会力量就已经成长起来,而中国则是在清末“新政”时期(20世纪前后)才产生了市民社会的萌芽。第二,在社会力量上,日本的武士阶层是市民社会的特殊力量,而中国的士绅阶层,却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秩序的顽固势力。第三,在社会经济上,日本的新兴商人作为市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反抗幕藩统治的生力军,而中国的商人最终不是作为独立的阶级(或阶层)出现于社会,而只是地主、官僚阶级的附庸而已。中日两国市民社会的不同状况和发展差距,决定了近代化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世城市发展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兴盛,造成了日本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町人因为从事商品货币经济而逐渐富有,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武士阶层因为脱离生产经营、居住到城市里依靠年贡生活而逐渐贫穷,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不少武士为了谋生,不得不违反幕府法律从事商品经济,从而与商人、豪农利益接近.农民阶级也出现分化,少数农民因从事商品生产而成为豪农和町人,大多数农民则愈加贫穷.维新前夕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对维新后的社会改革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门神观念是我国传统民俗观念之一,其产生与早期人们对门户的认识与理解相关。门户不仅是建筑实体,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于装点、神秘化门户的需要,门画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出现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一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