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冠礼成文仪式最早见于《仪礼》,是周代宗法社会的成人礼。周代冠礼具有多重意蕴,它指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追寻,“成人”意味着人的伦理责任与权力、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此外,冠礼“成人”之义指向的是以“家”为核心的纵贯的历史意识和横向的人伦秩序,体现了对家的存有与绵延的贞定护持。周代冠礼引导青年关怀现实,树立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意识。以损益原则发展当代成人礼,探寻与思考人之为人的依据,引导青年树立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是周代冠礼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冠礼是传统社会男子成年的标志,古代礼仪系统的起点。冠礼源出远古部族时代成人礼,是古初成人礼经过自觉仪式改造和精神提升的全新生活仪轨和文化形式。《礼记·冠义》作为儒家礼仪释义文献的代表作,对冠礼所象征的"成人之道"进行了系统解说。古人所谓成人,是社会—伦理价值意义上的,亦是性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异于禽兽的礼义本质在其生命中的实现与彰显。成人更意谓成德之人,即礼义在人生命中的充分实现。儒家冠礼释义围绕伦理—政治维度、德性—修养论维度和形而上—性体论维度三个方向展开。通过冠礼释义,使其义理信念落实于社会礼仪活动,同时通过对其内涵的揭示和解释,使礼俗获得点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了生活哲学化与哲学生活化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3.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名字说是对人或事物的名字进行解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从宋代开始盛行,但其文化渊源始于先秦冠礼制度,《仪礼》中已记载冠礼仪式上使用的格式化祝辞。汉代至唐代很少名字说存传。宋儒复兴冠礼,名字说因而流行。宋代文献现存名字说460余篇,其中只有几篇是对事物名称进行解说,绝大多数都是对人名和字的解说。名字说的语体以散文体为主,间或有少量韵文,内容专以议论名字的来由和意蕴为主,篇幅或长或短,形式比较活泼自由。这些名字说反映了宋代的名字文化:取名命字的时机、程序、主持者、应邀者、接受者以及更改名字等等,牵涉中华文化的诸多方面。一篇名字说,既是实用的解说词,又是辞美学富的美文,体现着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修养、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为方便对皇子的管理建立了一套相应的赐名、冠礼与出阁制度。宋代皇子诞生时,皇帝都会隆重庆祝,赐予臣下"浴儿包子",奖赏孕育皇子的妃嫔。皇子诞生后,宋代皇帝还要遣官告于太庙、天地、社稷、诸陵,以告慰祖宗:大宋天下,后继有人。宋代皇子一般"百晬命名"受封。宋代皇帝很重视家族的昭穆顺序,宋太祖规定了排行字,以便子孙后代区别昭穆,同时还十分注意避讳皇帝或皇太子的名讳。宋真宗时期开始给皇子赐单名,此后,宋代皇子均以单字为名,且基本都以同一偏旁的字为皇子赐名。宋代皇子冠礼始于宋真宗时期,但仅是个别现象;宋徽宗时期是冠礼的复苏时期,皇子基本都行冠礼;北宋灭亡后,皇子冠礼再度废弛;南宋仅宋理宗时期对皇子行冠礼。可见宋代对皇子行冠礼并不重视,是否行冠礼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意愿。相比于并未形成定制的冠礼制度,宋代更注重实行皇子出阁制度。出阁后皇子具备出就外第、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三种权利。出就外第是对皇子的一种限制管理,但是往往因各种原因已出阁的皇子会推迟搬出禁宫的时间;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参政议政权利的体现。然而,开府置属虽给皇子配置了官属,但官属的教育训导功能大于政治辅佐功能,出班外廷则侧重于奉朝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8.
仪式作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方式之一,具有氛围、直观、群体、仿做、综合效应及教育、传承、导向、约束、激励、凝聚、辐射功能,因而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要素实施不足。应以成人意识为核心,以责任意识、敬畏意识、独立意识为其意识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所涉意识体系,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仪式教育方案,并采取领导重视、组织保障、经费落实、注重管理等措施保障其实施。  相似文献   

9.
卜法衰而甲骨亡,筮法盛而<周易>传."周"、"易",皆与巫术密切相关.<周易>卦爻辞是当时卜巫者对答筮问的词,其中体现出来的一些重要思想观念亦由巫教思想孕育而来.<周易>是筮占之后所作的记录,是筮问吉凶的书.  相似文献   

10.
冠礼至周代形成定制,此后长期被沿用。明人颇重冠礼,皇室尤甚。明代的皇室冠礼有皇帝、皇太子、皇子和亲王等冠礼形式,它们各有等级森严的制度。明代皇室冠礼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它不单纯是皇室成员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这种政治权力伴随着冠礼的举行而产生,在皇权运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皇室冠礼实质是皇权运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和青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青年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反映出对不同层次的青年的不同的价值观要求,为此,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是培养青年良好的公德意识,主导目标是培养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最高目标是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20岁男子加冠以示成年的礼仪,在魏晋以前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有相当繁琐的礼仪.冠礼的功能众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重点论述了冠礼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主客体及方法,并对冠礼的教育功能做了客观评价,认为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礼仪水平,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生对《周易》的态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其筮占观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重德轻筮”。在《周易》由筮占之书转换为人文化成之书的过程中,孔子为关键人物。原因在于孔子“老而好《易》”,他一改春秋时期人们利用《周易》的筮占之用关注个人吉凶祸福的价值取向,学《易》只在于“求其德义”,以期“无大过”而已。孔子“常自筮”为不争的事实,但与其学说基本精神不相违背。  相似文献   

15.
水书拜师仪式作为水族社会一种通过仪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对水书拜师仪式进行了描述,并运用相关理论从仪式过程、仪式祝词、仪式祭品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认为拜师仪式是水书学习的必经环节,是祭祀陆铎公及祈求得到其保佑和指点的过程,体现着人与陆铎公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话语"替代"权力话语",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其途径有:一是进行专题法治理念教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二是组织集体朗读宪法典仪式活动,形成对宪法的情感认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三是加强法治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和社会有序化具有更为清晰的思考和理解,以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卜筮联称,实际上卜与筮并不是一回事。卜指龟卜,筮指蓍筮。卜与筮是商周最高统治者实行绝对专制统治的护身符,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理想手段,是决策国家大事或私事的重要方式,是愚弄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卜与筮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时期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偶像崇拜是青年时期特有的人格心理。研究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演变,是研究社会价值观念演变的最佳视角,而研究青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则是研究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最直观的现实切入视角。偶像建构的三个结构性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个体因素中,青年的自身主体性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青年偶像崇拜多元化趋势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往往孕育着社会新价值建构的萌芽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7,(5):96-98
青年领导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培养变革时代青年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对青年领导者进行正确的权力观教育的迫切需要;二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的迫切需要;三是解决青年领导干部领导力不足的迫切需要。变革时期要求青年领导者提升改革创新的跨文化领导力,增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正确的统筹决策能力,具备构建共同愿景和预见的能力。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的领导力,必须提高对青年领导力培养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构建科学的青年领导力培养机制,加大培训育人力度。  相似文献   

20.
赛戏仪式剧《斩旱魃》的雩祭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仪式来看,赛戏是群体性祭祀行为,是将祭祀仪式作人物形象的图解。但它确又是戏,有人物角色、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搬演等方面的戏剧审美因素,因而人们将它认为是敬神为主兼以娱人的祭祀仪式剧。赛戏活动一般是每个台口演出4天,包括报赛、迎喜神、刮街、斩旱魃、说夜书等固定程序。《斩旱魃》是赛戏独具特色的仪式剧.它的内容强烈地体现了原始的雩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