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且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问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颜色词语义认知模式看文化心理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认知模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主要分析多义词各义项是怎样围绕原型义项构成关联,从而揭示出多义词各义项得以形成的认知背景,即认知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汉颜色词汇语义认知模式的异同,以此探讨两种语言中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心理图式之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并以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为依据描述了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语义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的“随着”一词从语义和语法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语义扩展机制。“随着”主要表现跟随义、任凭义、依据义、方式义、同时义、条件义六个义项。跟随义是原型义,具有服从性、同时性、动作性三个基本语义特征,其他义项由原型义扩展而来,每个语义项都具备了原型义的一个或两个语义特征。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动词性削弱,介词性逐渐加强,出现了新的义项——关联性。相对于中文“随着”的六个义项,日语则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六个义项。分析表明,中文“随着”的语义有较大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相对而言,日语的表述则有根据具体事物和不同语境细化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语义特征的描述将对比项的各类义项进行了语义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这些义项与两动词表示“领属”的基本义项之间的联系。籍此得出结论:对比项表示非领属的各类义项之间不存在完整的语义对应关系,这说明操用英语和汉语的民族对领属关系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变化取向  相似文献   

6.
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在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的理论框架下,以above和over为考察对象,揭示中国学生二语空间语义习得的认知特性,研究结果是:中国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空间性多义网络所有义项,核心义项的掌握好于其他义项;同时,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的认知体系对英语空间语义的习得有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打”的多义性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的用法颇多,其语义结构复杂而有章,按照Tyler和Evans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打”的语义结构不是一堆分散的、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而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自然的范畴。运用Evans语义区分的五个标准对“打”进行多义分析,指出“打”的基本义是“用手或者器具撞击物体”,其他义项是该基本义下引申拓展而成,它们和基本义一同构成“打”的多义网络。  相似文献   

8.
“白”与“white”的语义有同有畀,但畀大于同,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二者的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追溯,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间性使二者在概念客观世界时具有共同的义项,而认知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及畀隐喻性则使得二者在客观概念世界时产生了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9.
语义范畴与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不是没有联系的任意组合 ,而是构成一个关联的语义范畴 ,这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通过对汉语的“头”和“在”这两个常用字的语义范畴、原型意义及词义和词性演变的分析 ,认为词义演变是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结果 ,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门”字文献语料和现代汉语用例中所使用的意义,从中析出“像门一样的入口”“门第(门类)”两组基础义位,论证其所使用的数十个义项都是基于这两组基础义位的反复复制引申,由此说明语义引申过程中,已有认知经验的反复运用,构成其引申的模式,它不仅制约其引申方向,而且构建其义域的大体格局。“人类已有认知经验的反复运用”是一种具有一定演绎和推阐能力的语义演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把一词多义看成是原型义项经过隐喻或转喻生成的多个边缘义项。针对一词多义在语言翻译中产生的困难,本文总结了原型范畴化认知理论影响下的一词多义的定义、产生根源和产生模式。针对翻译过程中,一词多义经常受到语境效果弱、语义频率低和边缘义项难的影响,本文提出三点应对方法:首先,译者首先应该顺应语境需求,进行子义项的选择。其次,译者必须接受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动态观,灵活处理在新的语境中出现的多义单词。最后,译者应扩大知识面,加强对边缘义项了解和推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任意观”认为,介词的不同义项之间毫无联系,介词的多个义项是一堆分散的语义项集合。通过对介词in的原型意义确定,到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再到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的逐一解释,发现:介词in的多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其多个义项由原型意义派生形成,相互之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呈辐射分布。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介词多义现象更具理据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探讨“准 X”结构的特点入手,着重区分了“准”的两个语义类似义和逼近义。认为逼近义的大量运用是类前缀“准”活跃的原因,词典中应收录此义项。最后把两个构成连贯语义表达形式的“准_2 N”和“N 了”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形式对应上的异同,找到能进入“准_2 N”的“N”语义、认知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提出,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应当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重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理据性联系,并通过语义聚合与切分、语义联想等手段,以原型词义为中心,在不同的认知范畴间建立起关联,帮助学习者探索出认知与语言的映合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对介词in的语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in的核心语义为其方位义,并通过进一步分析in的义项扩展过程证实in的核心方位语义通过隐喻及意象图示的转换等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形成了in的众多的其他语义项.整个in的语义结构呈现出以方位语义为核心向外拓展的辐射语义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再"具有多种语义,其义项划分尚无定论。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能够归纳出"再"的7种义项:重复,持续,程度加深,添加,继起,推迟,一直延伸、达到极值,并能描写各义项的句法分布及使用频率。在此基础上,利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原型理论,可对该语义范畴中每一义项的意义进行探讨,剖析各义项间的关联与区别,建立起"再"的义项体系,并揭示其中存在的语义连续性、模糊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语“打”和英语“hit”的意义领域的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们发现,汉语的“打”的义项沿着几条路径展开的,可谓是在“引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而英语“hit”的隐喻拓展的路径是比较单一的,一直没有远离“打”的本质特点。汉语“打”和英语“hit”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太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9.
英语学习词典中多义词义项的排列问题一直是词典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多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义项是原型义,其他义项则以此为中心,借助于转喻和隐喻等认知手段,以连锁和辐射的混杂方式不断向外扩展。在分析原型义确立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义项扩展的内在机制和路径模式基础上,研究者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尝试构建新的"原型义项二维表征模式",以突破传统的义项"一维线性"排列方式的窠臼,真正再现语义发展的原貌。  相似文献   

20.
以“货”指人起于近代,是现代汉语中“货”的常用义项。从贬称的“贱货”“蠢货”到“吃货”再到“这货”,指人之“货”借由网络媒介在语义、语用色彩及用法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述演变不仅与社会背景、交际心理、语言演变规律密切相关,也与该词语本身的高频使用及高频使用带来的“×+货”构式的扩展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