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儒墨康德基督教伦理观一致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因而同属利他主义。但是,一方面,儒家是揭示无私利他真实情感动因的利他主义,基督教是演示无私利他虚幻情感动因的利他主义,墨家是片面强调无私利他功利动因的利他主义,康德是绝对化无私利他理智动因的利他主义;另一方面,儒家主张合于情理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康德主张悖于情理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墨家与基督教则主张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总之,儒家是比较现实的、直诚的、温和的、富有人情味的利他主义,而墨家、基督教、康德则是比较理想的、虚幻的、极端的、缺乏人情味的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是一个同情动物的学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具有“爱有差等”的特点。这一特点由其“天人合一”的整体之学提供形上依据,由其“人最为天下贵”的理念提供内在的价值尺度,由其“同情同类”的道德心理作为情理基础。在现时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于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的两个主要哲学流派,在对人文和社会的探索中他们各自提出了富有交互主体性质的仁学和兼爱学说。他们均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交互主体性,提出应以爱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对爱的理解上,儒家提倡爱有差等、爱有亲疏,而墨家提出爱的广泛性和对等性;在对交互主体性关系基础的理解上,儒家诉诸于人的本性,而墨家则将交互主体性关系落实到利益的层面。儒墨两家的交互主体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儒家“仁爱”强调“差等”,而墨家“兼爱”则强调“平等”。“差等”说顺遂人之常情,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逐渐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同和尊崇;而“平等”说不合人之常情,不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不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难以见容于后世。“差等”和“平等”这两种不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墨整个伦理学说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自然有没有目的性,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自然的目的性是否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及其目的性,等等。这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回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论和传统唯物主义是否定自然的目的性的,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往往形成自然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二元因素的对立。而儒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明确主张,或从现代现象学可以推断出,自然界不但存在着目的性、主体性,而且存在着它们的差异性,如马克思强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的一体化,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不是墨家所说的具有绝对主义倾向的“兼爱”。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按照从高到低的价值顺序,微生物、植物、普通动物、人,都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的生命体。在道德的理想性、超越性上,它们是平等的,都是爱和尊重的对象,而在现实性上,它们对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即是有差等的。  相似文献   

7.
孔墨一致认为“仁”即无私利人,而只要目的利己便不是道德的,于是都把无私利人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因而都是利他主义者。他们的分岐在于孔子认为无私利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从而主张“爱有等差”,墨子不理解无私利人的心理原因,主张“爱无等差”。孔子是比较现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利他主义者,墨子是比较理想的、富有政治味的利他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死亡观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但又各具特色。在死亡的态度上,儒家既信天命,又强调对死亡的超越,墨家通过"非命"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道家持一种生死自然观;在对安葬的态度上,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道家持一种高度达观的态度;在鬼神观上,儒家持模糊立场,最终否定鬼神,墨家明鬼,道家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在祭祀观上,儒家重视祭祀,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结合,墨家也重视祭祀,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道家认为信道胜于信鬼,故不必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墨家以“兼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义和谐”,是以“义”规范社会秩序的平等和谐,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相比而言,墨家的和谐思想更能贴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思想方面,李塨在继承颜元“气在理先”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理在事中”的唯物一元论宇宙观;在认识论上,李提出了“行先以知”的观点;在伦理观上,李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在鬼神观上,李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主张敬重鬼神;在人性论上,李塨主张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11.
《其后》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 ,它揭示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觉醒之后对最个人主义化的恋爱的争求。主人公长井代助否定了传统的“爱是奉献”的伦理观 ,力求充实自我的内涵。同时 ,漱石又强调了金钱对恋爱的重要性 ,即金钱买不来爱情 ,却能因金钱而被卖掉。因此 ,作者要求主人公立足客观现实 ,保持好爱与金钱的平衡 ,惟此 ,爱才能永续不衰 ,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有精神健全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孝悌”乃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梯”到“爱人”、从“修己”到“安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泛爱众”和“爱有差等”就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涵盖天下,层层向外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发乎情而入于理,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  相似文献   

14.
墨子经济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与儒家同为当时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尤其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墨家虽然已经衰微,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利益代表的墨家的一些主张,迄今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本文主要介绍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在经济方面关于物质利益、发展生产、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增进人口和勤俭节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学派提出了各自的民族关系思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主张有差等的"仁爱",墨家要求无差等的"兼爱",而两者同时又崇尚"礼"、"德",并共同构建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其异同之中具有强烈的互补性。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要做到"儒墨兼用",才能使两家学派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作用,体现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和平”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也强调“和谐”,三家共同之处,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持久和平。如何取得和平,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大小国家互相“谦下”但大国应该率先垂范,同时,道家重视高级政治和低政治的平衡以建立和谐,儒家重视和平机制与信守条约,而墨家除了在理念上更注意“兼相爱”和“交相利”的结合之外,同时也特别重视实力后盾特别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在阻止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劝阻侵略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创造和平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论墨家精神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以“贱人”身份,于鲁国创立墨家学派,成为与儒学并称的“显学”.虽然墨家学派因种种原因在汉代以后逐渐沉寂,但墨家精神,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融入我们民族精神之中,二千余年来,一直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社会,墨家精神中也有许多值得发扬的东西.一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即不分等级,不分贵贱,皆“兼相爱,交相利”.其基本精神是视人我为一体,视人之身如己之身,视人之家如己之家,视人之国如己之国.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互“兼爱”的最终目的是欲使天下人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大变革时代。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争鸣的各派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儒是奴隶主的代言人,其一切言行都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墨则是儒的反对派,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它为争取劳动者的利益和地位而提出自己的愿望和主张。因而,儒墨虽同属“显学”,其立场和主张却不同。墨家势力大,影响深,即使作为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轲也不能不承认“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一事实。墨翟那种“虽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为“贱人”争政治地位的主张;那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那种“岂可以为其命哉?固以为其力也”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德伦理观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老子对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的批判与否定的分析 ,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老子道德伦理观共有三个来源。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则建立在“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认识方法之上。老子坚特自然主义的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自然平等 ,不求独尊 ,原则是顺从自然。其价值判断准则是效法与回归自然 ,因而主张谦下自损 ,知足不争 ,弱用弃智 ,守静不辱 ,无为无欲。老子自然主义道德伦理观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精神内容 ,又起到了对正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某种制约和调节作用 ,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