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其文学翻译思想包含了文学翻译的诗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3.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为例,从文学翻译作品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思想、推动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身份三方面阐述了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证明翻译与文化紧密联系,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对一国的文化建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解构主义和比较文学双重语境的观照之下,文学翻译已突破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的传统视阈而演化成为中国文学形态。其意义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垄断态势,使文学翻译不再单纯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忠实的阐释媒介,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建设中去。当前文学翻译所面临的“政治”任务是,既要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压迫,也需要正确认识、接受和积极转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没有后者,中国的民族文学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而文学翻译学也不会真正发展成为人们所期待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种障碍:外国文学概念和内涵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全球化文学究竟是什么关系等都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找出解决外国文学研究的障碍对策,搭建出更好的信息交流以及学术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文化诗学产生于翻译的文化转向中,它以文化的视野、历史的角度、多学科的空间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充满诗性品质的跨文化活动的内部机理和在译语文化中的作用机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翻译的文化诗学的主要内容,为翻译理论研究和中西翻译理论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进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介入。分析了目的语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伦理价值观以及文学审美取向等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从而论证目的语主流社会文化规范会在不同时期会以不同程度作用于译者的翻译行为,使得文化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形。从对译本的历时研究中我们可以追溯特定历时时期文学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扭曲与变形背后的深层文化目的与动机,并了解到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日益频繁的交流将为不同文学和不同思想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提供越来越自由、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紧密相联。本文试图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联系出发,着手分析《水调歌头》两英译本民族文化色彩的翻译,并从互文性视角指出处理民族文化色彩翻译时通常采取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12.
商标翻译涉及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他国消费心理等诸多因素。它是一种跨文化翻译。译者应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商标翻译。认为商标翻译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必须熟知外国语言习俗,力避他国禁忌。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渗透到当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思潮.在研究对象层面,它提倡非物质文化研究重新回到文艺传播的社会空间,关注文化生产的民间经验;在理论范式层面,它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和传播结构,突出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建构和历史传播;在价值体系层面,它主张从文化符号转向社会文化,从历史传统转向文化认同.文化诗学为非物质文化所提供的,不仅是活态历史的理论视角,而且是民间经验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诗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的一部分,必将在文学文化研究这个宏大的语境下将自身的题型转换到文化研究上来。因为单纯的文学性研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由制度、技术和工具理性主导的现时代,人们更多地是需要思想性。文学文化研究正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归化作为译文的一种风格理应享有与异化同等的待遇。翻译的功利性决定了归化和异化一样不可能人为取代。针对不同的文本、受众和服务目标,译者必须采取相宜的风格诠释。极端异化论者的立论主张事实上站不住脚。在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上,谢文(1999)虽有力驳斥了“外国作品”论者的观点,但将之简单界定为民族文学同样不可取。无论译著如何“创造性地背叛”了原著,但就其内容而言,始终只是传达,不是创造。据此,翻译文学不应成为外国文学或民族文学的附庸,不妨单列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民间文化明显体现着巴赫金诗学的狂欢化精神,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可以为新疆民间文化品位找到提升的理论根据,同时也可为巴赫金狂欢化诗学找到理论旅行的路径与载体。主要表现在巴赫金诗学与新疆文化的民间性呼应、笑文学与新疆民间文化的狂欢性交合、狂欢化精神与异域风情的颠覆性契合、开放的文学观念与生生不息的新疆民间文化凸显创造性活力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文化诗学旨在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性和诗学性,有助于从文本内外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精神风貌,因而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基于文化诗学视角对葛浩文《废都》英译本进行鉴评,具有跨学科的思维和突出的研究创新性,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该文学巨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以及艺术感染力,而且能有效拓展翻译学的思维和学理空间。文章发现,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只有秉持文化诗学理念,才能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审美性、文化性及诗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海外华裔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外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以“寻根”和“归化”为线索,对海外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华裔文学从“寻根”到“归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学从民族的、封闭的走向国际的、多样性的文学现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克服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局限性,走向多元化的普遍性和自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