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农村现行宅基地制度的形成和建立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其现行规定是: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户使用,不得自由交易、出租和转让;一户一宅,不得超出省、区、市的规定标准;农村居民不得向城镇居民转让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城镇居民也不得到农村购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该制度的突出缺陷就是没有实行市场化交易机制。由于没有市场化交易机制,农村现行宅基地制度成为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城乡建设资源有效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桎梏,成为城镇房价地价上涨和土地财政的制度源泉,成为干群冲突和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因此,只有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交易转让,实行政府征收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参照市场交易价格进行的运行规则,对城乡建设用地和住房全面征收房地产税,才能完善宅基地交易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2.
对宅基地土地置换的内容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宅基地土地置换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与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进行调整置换,并对村庄进行规划整治的特定行为。宅基地土地置换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指标的利益驱动问题和农民权益被漠视问题。因此宅基地土地置换工作需要南卑裂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南省10县(区)40村农业户口居民的抽样调查,构建logistic模型定义了17个解释变量,对农民城镇化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性别、进城工作意愿、子女入学条件、放弃耕地意愿、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意愿等与农民定居城镇的意愿呈正相关;而其年龄、目前生活状况与定居意愿负相关。影响农民迁徙定居的主要因素是耕地和宅基地问题以及进入城市面临的就业收入、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改革构建中,已有的试点经验表明宅基地置换是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要方式。宅基地置换受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观念、自治状况、土地制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置换模式。影响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在我国农村类型多元化、政府财力及能力不均衡的当下,难以推行统一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应当在不同条件的制约下寻求宅基地置换应当遵循的正当性标准,在置换主体上应确立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核心地位,置换目的应以增进农民福利为主,置换模式上应结合各地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应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指导和给付职能。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土地置换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与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进行调整置换,并对村庄进行规划整治的特定行为.太湖县在宅基地土地置换实施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宅基地土地置换过程中需要关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宅基地土地置换工作需要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6.
宅基地整理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关键环节.了解农户宅基地利用状况、腾退意愿和利益诉求有利于公正、合理、有序地推进宅基地整理工作.通过对河南省1211个农户的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宅基地闲置严重,具有整理的必要性;农户具有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意愿,对城市生活成本有心理预期;90~120平方米的城镇置换房能够满足大多数的需求,农户可承担5万~15万额度的住房贷款;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成为农户进城后关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将宅基地腾退与产业发展、农民安居、培训、就业相结合,建设多位一体示范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保障农民户有所居、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制度探索中,保障村民宅基地合法需求以及退出宅基地后的住房保障成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情况分析,从"宅基地换房"模式的角度,探讨农民安置房的政策优势和特点、群众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价值逐步显现出来,涉及农村住房及宅基地相关问题越来越多,诸如乱占耕地、超标准建房、住房及宅基地闲置等成为土地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住房及宅基地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的欠缺,导致这类问题始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有关农村宅基地回收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农村宅基地回收问题研究,完善农村宅基地相关制度,对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农房是农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财产.通过安徽省农房抵押试点地区的调研发现,现行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的禁止抵押和受让对象的限定成了农民住房财产权发展的障碍.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开禁和有偿使用及建立农房抵押权实现后政府收储机制能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农村宅基地空闲严重问题,有利于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发展农民住房财产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阜阳、亳州两市下辖的6县20个村530户农民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合理有偿退出前提下远郊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济活动类型、家庭年总收入、非农业收入、现住房建造时间、是否已在城镇购房及城镇居住优势等指标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年龄和城镇居住劣势则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指出就财政压力和资金时间成本而言现阶段皖北平原大部分农村不适宜大规模推行农村宅基地退出。若要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首先要加强宅基地价值内涵的研究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度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吸引有能力农户优先在中小城镇购房定居。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数量、结构及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前哈尔滨又面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本文在对哈尔滨市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预测与整理研究,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走内部挖潜的路子,为严格控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宅基地使用权审批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法律规定的审批制度有较大的差距,宅基地使用权审批制度应该从实用性和中国国情出发。县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宅基地使用权审批行为应当是以依职权确认为主、依申请确认为辅的行政确认。体制改革应贯彻村级组织决定原则,县级审核、省市规划、加强监督原则,加强宣传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土地公有制的背景下,通过在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设立(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的)用益物权,解决了土地的归属与利用的矛盾。在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开放流转。关于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模式也在各地展开的探索。作者通过对三种典型的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实证考察,结合基本理论研究,进而对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展开讨论。以农民意愿作为基本价值判断,指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探讨西南丘陵山区(以渝北区为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计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层次分析法(AHP).综合3种潜力测算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方案权数,得出渝北区规划目标年的居民点整理潜力值.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综合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与城镇体系规划3种方法,通过对各方案赋权重值得出潜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探寻农村宅基地审批及宅基地使用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宅基地审查审批程序和宅基地用地的规划管理、加强村级基层组织民主建设,规范乡(镇)、县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在宅基地管理中的职责的对策建议,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和村民住宅合理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土地流转尤其是落后地区土地流转不畅,存在一些障碍问题,政府应结合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主要从创建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社保完善联动机制的角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建议政府做出制度安排,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完善合同,允许永久迁城农民定期保留并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农保+土保换取城保+土保,逐步淡化并最终去土地社保功能化,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必须贯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意志。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域来看,虽然"三权分置"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土地权属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更加复杂化,也不能有效地推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从历史正义和社会公平角度来看,农村土地的根本性质在于保障农民的居住权和生存权,那么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两权置换"的改革方案或许是更佳的选择,即可以使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置换社会保障权,用农村宅基地所属权益置换城市里的住宅权。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起有序的土地退出机制,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支持未来实现地租收益全民共享,真正促成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住房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经济适用住宅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多地讲求住宅的户外环境、住宅的经济适用性和功能的合理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和开发商从规划、环境到住宅本身等各个方面的设计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首先给出了日照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对2003~2012年日照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从数量和区域差异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日照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运行机制: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村集体自主型.不同的运作模式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承担角色不同,适用的对象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性,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现有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利弊,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潜力调查及测算方法。以随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其规划目标年(2020年)按人均用地指标法推算的随县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为8 314.66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规模可达到1 003.58hm2,扣除安置用地,挂钩指标可达805.47hm2。研究表明:采用现有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测算的潜力是理想条件下增减挂钩的最大潜力;而实际潜力需要在拟定拆旧和安置地块基础上,通过实地核实图斑,推算整理复垦新增耕地面积,以及因安置占用的耕地面积,由此推算挂钩潜力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