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机太康十年北上入洛后,创作了大量的辞赋。北方风物在陆机入洛后的辞赋中,先由纯粹的体物描摹,达到对西晋王朝的情感认同,取得西晋王朝的好感,如《鳖赋》、《桑赋》,进而运用了传统的"比德"之说,揭示"所体之物"的道德品质,如《瓜赋》,再进而变为抒写一位南方诗人对北方风物的新奇感;又进而激发了陆机的思乡之情,表现其"东吴情结",如《怀土赋》、《行思赋》、《述思赋》、《思归赋》,尤其是《羽扇赋》。最后,北方风物激发了陆机对"天道迁逝"的体认,将其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借以消解其功名焦虑。  相似文献   

2.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被征入洛.此时,陆机有着"亡国之余"与被征之"南金"的双重身份,被视为"亡国之余"是陆机所无法忍受的;被征之"南金"的身份,则使他看到了通过展现才华,改变"亡国之余"身份,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此时,洛阳文坛也迫切需要一位领军人物将其带入进一步的辉煌,入洛后的陆机正好承担了这一角色.通过与洛阳文坛文人的广泛互动,陆机和洛阳文坛文人共同推动了西晋太康文学走向了"文章中兴"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3.
陆机论文于作品语言、 写作手法诸方面都标榜创新,而其自身创作却存在着严重的拟古倾向。陆机文学思想、创作 实践之间的矛盾与其人生际遇、创作心境有关,也是汉魏以来文坛拟古风尚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毛庆探讨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一部文学理论著作,除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学环境和历史渊源,还必须考察其文化背景,否则就很难更深入更透辟地分析这种理论和这部著作。对我国文学理论史之名著———陆机《文赋》的研究,本也理应如此。只是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王力 《阴山学刊》2009,22(6):38-42
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许多作品里表现了“生命”这一传统的主题。由于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陆机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倾向于理性。《挽歌》是集中表现陆机生命观的诗作,包括其三首《挽歌》组诗与《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另外四首。通过对其挽歌系列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陆机对“死亡”的态度是严肃的,执著的,且有浓重的“哀死”倾向。其原因源于其诗人的敏感心灵与所遭遇的社会变故。  相似文献   

6.
陆机为太康之英的评价本出自钟嵘的《诗品》,但是有不少后来的论者不同意此说,或认为潘岳胜于陆机,或认为左思胜于陆机,总之,太康之英的桂冠不该属于陆机。这场学术公案已历千年而至今未决,近年竟有人著文要把太康之英的桂冠冠给左思。笔者认为,其实,不管是从人格魅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看,太康之英的桂冠非陆机莫属,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实为千古定评。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风与陆机《文赋》的思辨性顾兆禄陆机(261-303)所作《文赋》,辞丽论精,向为历代文人推崇。然《文赋》之成就不仅在于它首先提出了“缘情”和“应感”等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而且通篇还充满了思辨性。这后一点正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陆机所处的魏晋...  相似文献   

8.
陆机入洛之后,虽然也备受侮辱、歧视,处境艰难,但他还是凭借着家族的威望、个人出众的才华成了入洛南人的领袖,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南人集团.他常常与其他南方士人通力合作,共同引荐同乡进入北方社会.这时与他交游的南方文人除了陆云之外,主要有顾荣、贺循、纪瞻、戴渊等,他们不仅以诗唱和,传达友谊,而且在危难之际,彼此照应、相互提携.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口头文体形式——说,其文体寓说理于叙事之中,具有形象性、传奇性和虚构性等特点。它是中国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把说定为一种文体,并用炜烨与谲诳来概括它。所谓炜烨,即生动性和形象性;谲诳,即传奇性和虚构性。陆机对这些特征的肯定,正与魏晋时期文学创作意识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兴盛有密切关联。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正统儒家的义贞和忠信为法斧,对陆机的命题进行了歪曲的否定。刘勰对陆机的这一粗暴悖理的批评,反映了他正统的儒家意识以及否定小说创作的保守的文学立场。事实上,陆机的说炜烨而谲诳,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文心雕龙》也并非绝对完满、完全公正的超越性体系,它也存在自己的局限和谬误。  相似文献   

10.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2,15(3):28-29
陆机所处的晋代是玄学与佛学大盛的时代,玄、佛二学在本体问题上都主贵无贱有,重视作为生活世界本体的无而忽视作为现象的万有.陆机的美学思想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审美文化的承担者,西晋文学家的人格,以一种“冲突”或“痛苦”的方式,承担着悲慨而厚重的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西晋文学的人格悲剧表现为三种类型:情悲言靡,文雅行鄙,才高势窘。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晋文学独特的文化——心理价值与哲学——美学内涵,正在这具有悲剧意味的心态矛盾、人格冲突中铸成。 一、缘情与缘题 文学家的人格是一种双重存在,既存在于日常生活,又存在于文学作品,可分别表述为“行为式存在”与“文本式存在”。陆机入洛求宦,一开始便卷入小集团的政治杀夺,故其人格的行为式存在并无多少审美价值可言;而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又有着“缘情”与“缘题”的矛盾,这一矛盾,既与陆机人格的双重存在有关,又与陆机的美学思想有关。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悲剧内涵,便生成于其诗歌创作的“缘情”与“缘题”之间。  相似文献   

12.
陆机的《文赋》写于何时?历来在看法上就有分歧。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陆机二十作文赋。”比如陈钟凡和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傅庚生《陆机〈文赋〉今译》(《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4期)等都持此说,他们唯一的依据,便是杜甫的《醉歌行》。  相似文献   

13.
"诗缘情"是西晋陆机的理论观点 缘情造物是诗词的艺术手法和写作风格."托物之情,造物附意,心物融合",正是李商隐的话,乃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情与物是"随物以宛转,与情而徘徊"①."诗缘情"是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陆机行文擅用典故。纵观陆机文章之典故,其出处不外乎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经典书目,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贤臣君子的为人;一类是贤臣明君的作为;一类是仕途中的内心挣扎。这些典故投影出他的内心世界,是他为人处世的指向。在这些典故的细致分析中,可以窥视到陆机以"出自敌国"的身份,在西晋朝野中求得任用的一种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5.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丕的时代结束后。中国的文学自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继续向纵深演进。陆机承上启下,揭橥文学特征,探讨创作规律,建立审美标准,并相应地在创作中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陆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陆机的《拟古诗》虽为拟作,但却在原作的规制下,刻意经营,锤炼词句,增加对偶 。不仅使诗句更具精致均衡的文人色彩,而且因其以对仗的形式铺展中段,又使得诗歌整体 结构更显工稳对称,体现了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新的审美追求。对宋齐以后诗体的稳定及诗歌 的审美取向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吴建民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最为奇妙的心理现象,它以审美意象的高质量创造性和文思的极度丰富性而为历代艺术家所青睐。陆机《文赋》最早对灵感作了精彩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审美情感论张晶重情,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思潮中的一个主要趋向。相对于“诗言志”的命题而言,西晋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命题,无疑是昭示着审美意识发展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诚然,汉魏以降,“情”与“志”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杂使用,“缘情”未必一...  相似文献   

19.
《文选》陆机诗笺识李之亮昭明太子《文选》收陆机诗文甚夥,的不负陆海潘江之誉。唐李善注可谓博矣,玩读之余,尚觉某些注释偶有漏讹。今择其诗数首,略为笺识,不敢妄称纠补,但为读者提出若干线索而已。卷二十四《赠冯文罴迁斥丘令一首》李善注:“四言。《晋百官名》...  相似文献   

20.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感使得陆机不能终老华亭,另一方面,在他入洛之后尽管怀土思乡却又不肯还吴。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行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