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王船山诗词情景契合英译再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3.
传译诗人的情志是诗歌翻译中译者关注的重点,按照格式塔同构理论,译者在翻译汉语古诗时,应解读原诗音韵、节奏和意象所蕴涵的情感,通过发挥译入语优势将此情感移植到译文中去,以期唤起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相同程度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语义应是英汉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分析原语信息与译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译者在汉英对译中要准确把握原语与译者语语言单位的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实用意义,从而实现原语对语的灵活对等,充分再现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构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列费维尔和巴斯奈特合作出版的《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中,巴斯奈特引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概念———共谋(collusion)。对苏珊.巴斯内特所提出的这一概念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共谋”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的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翻译内外研究的高度结合。译者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就原作、原语言、原语文化和译作、译入语及译语文化的共谋使得原作和译作、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共生、共荣。小而言之,共谋可以达到对原作和原语文化的推广传播,并实现对译入语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大而言之,这种共谋可以对译入语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核心的文化语言理论。意象根植于文化,语言是意象的载体,因此,意象的解读与语言和文化有关。在意象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尽可能地在译入语中寻找和原文对应或者相近的意象进行传达。文章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红高粱家族》意象英译进行分析,探讨意象缺失与误译的原因,试图为汉语文学意象英译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意图的传递和推理的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中对原作意图的传译及其限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影响意图传递的主要因素为以下三点:原语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认知语境之间的差异;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8.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在诠释原文时灌注自己的文化观,使其成为文本转换过程中的关键和中心。而译者站在原语、目的语或是平等地沟通原语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立场上,对于文本的选择、对原语文化的态度和理解、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析译者的文化立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本文,作者希望能够更加重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主导性的参与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的作用,从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翻译文化的角度解读译者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盲目照搬原文语言,译者没有充分重视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译文用词不当和结构混乱,不符合译入语广告的风格。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可以用两种方法重构广告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适当进行文化意象的转换和进行文化意象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深层逻辑语义再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过程。若仅仅是从原语表层逻辑关系到译入语表层逻辑关系的转换,就会造成翻译失误。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者须透过原文的表层逻辑关系,分析原文内在的、隐含的逻辑语义,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深层逻辑关系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包含三个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体验,在译语中构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的语域特点与功能出发,考察原文与译文的语域在译者的干预下的相同与相异的事实,得出翻译其实就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语境的共同关照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语域的转换与创造的结论。原文与译文语域的特点与功能比较既可以为翻译操作亦可以为译文评介提供更客观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译语文化因素在译文里的介入是不争的事实.以<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仔细分析译语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看出,文学名著的重译走的是一条从倾向归化到注重异化之路.另一方面,对同一时期的重译作品的比较分析也表明,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语境下,译者应注重文化语境的作用,既要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语境,又要充分照顾译文的文化语境。从跨文化翻译视角,以张谷若的译作《苔丝》为例,探讨其译作特点和文化传递理论在其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翻译等值实质上是个变量,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往往从源语出发,事先设定等值的种种条件去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译文的优劣。然而,由于翻译行为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完全等值。因此,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从目标语出发去观察和描述译本中的实际"对应"情况(包括等值和不等值的情况),并对影响和制约等值实现的诸多因素作出解释.进而探求翻译等值的规律性.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评述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由此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翻译要求真实地再现原语的信息,但是意义和形式的绝对对应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相对忠实.此现象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差别,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心理的差异;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上译者的理解、表达方式和再创造.主、客观因素同时起作用,影响了翻译的绝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美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各类翻译追求的共同目标。翻译应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形式结构、音韵修辞、形象意境等方面进行美学再现探讨,将原文的形象美、形式美、音律美、修辞美、意象美在译文中得以最大限度的转换再现。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诗歌翻译既是一项跨语言, 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诗歌所涉及的文化有表、中、深三层之分.在文化表层,全人类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因而翻译方法以横向移植为主.在文化中层,两种文化可能会出现文化并行或空缺现象,翻译应该着力于沟通.在文化深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隔离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隔离和心理的隔离,在这一层面翻译所面临的难度较大,译者首先应对此有所认识,然后灵活应对,以便跨越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