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新旧王朝交替,钱谦益和朱彝尊的生活道路也发发生重要转折,前者在清兵占领南京时主动迎降,靦颜事敌;后者身为旧朝故相之裔,痛感朱明覆灭,秘密参加抗清斗争活动。但是,时移世迁,历史又让二人发生戏剧性转变,谦益由降清而抗清,彝尊则由抗清而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诗坛大家,文采斐然,在诗歌上的成就尤高.但其晚年诗歌却深受佛学影响,这与他晚年降清有很大的关系,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悲苦感、空幻感.钱谦益后期诗歌中那种独特的悲伤痛苦的人生体味以及空虚梦幻的切身感受,形成了一种悲凉幽寂的诗歌意境,真实地反映了钱谦益晚年心境的悲苦凄凉.  相似文献   

3.
纵观钱谦益一生,甲申之变前他是一位文坛领袖兼济世救国之士,甲申之后他成为卖国事清失节之人,清初他又转而为抗清复明志士.而综观钱氏文学作品,则知其为人出处之转变,根源还在于不同历史阶段中钱氏生死观之转变.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于明末清初到常熟三次,主要是拜访钱谦益.作为晚辈学者,黄宗羲虔诚向前辈文宗钱谦益讨教学习;其间,黄宗羲参与声援临济宗僧诤的弱势一方,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黄、钱两人的地下抗清政治活动,则是若明若暗,信疑两似.黄宗羲对钱谦益的总体评价很高,但对其政治表现与文学创作方面,略有微词.  相似文献   

5.
真相、遮蔽与反思——关于一桩文化史公案的后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光文是在康熙元年底,因投诚清廷发生意外才飘至台湾;因对郑氏久蓄不满而游离明郑台湾抗清事业之外,在明郑台湾的教育版图上亦无足轻重;明郑降清,更以白须拜舞的新朝"赤子",极力诋毁郑成功以来明郑集团的抗清历史,民族气节丧失殆尽。被"台湾孔子"神话所遮蔽掉的,是明郑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郑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与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即使是明末向被视为海盗头子的颜思齐、郑芝龙,其曾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亦著迹昭彰,不容抹杀。三百年来的致误之因有学风粗疏,更有同乡情结和特殊的政治关怀在起作用,这不能不令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6.
李邺嗣出身于浙东鄞县世代官宦之家,少有诗名。他是浙东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挚友,深受其思想影响。抗清失败后,他埋首书斋,自编文集20卷,诗集18卷。对故国的怀恋、隐居乡野的落寞和田园生活的宁静成为他诗歌吟咏的主题,也是他恪守民族大义、不仕新朝的遗民情怀的诗化表现。李邺嗣的诗歌创作在清初浙东诗坛居于重要地位,对开启后世浙东诗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他是海南省林业局最"冷"的处长,负责森林防火,但他在职15年,却因敢言直谏,竟使自己成为海南最出名的处级干部,更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斗士"、"官场异类"和"海南官场扫把星"。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凭良心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  相似文献   

8.
贾政是有真性情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丢失自己真正的追求,成为一个失语状态下的典型文人形象。在书斋中他迷失自身,在贾府中、在父母和子女面前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官场中也处于失语状态。探究其因,是封建文化自身的矛盾性、清王朝文化的存在样态以及《红楼梦》文本美学追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王逢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前朝遗民。他在时事巨变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但他仍念念不忘故国,体恤生民疾苦。王逢通过他的诗作,情真语实地记录了诗人强烈的忠君思想和坚定的气节,从多方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身在田园、心系故国、不仕新朝、怜惜生民的元代遗民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大荣 《社区》2003,(20):44-45
我是谁?我已不认识自己了。二十年来病魔折磨着我,同时也折磨着我的家人。我一直在与它抗争,却一次次被击倒,我非常憎恨它。我成了家人的负担,他们不能理解我的病,由关心到麻木,渐渐地家人对我失去耐心。我是在二十年前开始了我的求医生涯。当年我十九岁,我爱上了我的同班同学。他虽谈不上英俊,但很会体贴人,他非常喜欢我,我感到幸福。我们的秘  相似文献   

11.
洪咏 《山西老年》2011,(4):60-60
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容易变得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人接触;有的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内心焦虑、痛苦。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之变”是钱谦益文学思想和创作生涯的重大转折,自此其文学批评具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他以内心所积淀的朝代变易感认识近、当代文学史,通过对文坛“劫持者”的诘难以改变当时“学古而赝”、“师心而妄”的不良学风和文风,虽然其态度也相当偏激,但在明清转关之际,却有一洗近代窠臼、开启清诗风气之功。  相似文献   

13.
最近编纂一部明代文人的书稿,在查阅有关史料时,多次接触到明末的两个“陶庵”。一个陶庵就是抗清志士黄淳耀。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人称“黄陶庵”,上海市嘉定县人,出身贫苦。嘉定灾荒时,曾吃过糠,从小发愤苦读,后又在常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掌西席。青年时代,他志向不凡,痛恨言之无物的八股文,组织了“直言社”,与志同道拿文友们论诗谈艺,议论政治抱负。直言社与松江陈子龙组织的几社,太仓张溥组织的复社,同为江南著名的文社,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1643),黄淳耀中进士,因看不惯黑暗腐败的官场,毅然回乡,过读书著述的隐居生活。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渡过长江,挥戈南下,嘉定人民起兵抗清,推举黄淳耀和同县进士侯峒曾为义军首领。嘉定城在坚守十  相似文献   

14.
当一些官场同仁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地转身,转而侍弄自己亮闪的梦想. 本来,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虽算不得呼风唤雨,但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年纪轻轻的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后来,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官品不大,但属于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平步青云.再后来,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荣华富贵呼之欲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他的官场走向,道路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5.
清初岭南佛门领袖天然禅师,年轻时抱有强烈的报国安民的情怀。虽然在明亡之前即已剃度,但安攘济世之心并未泯灭。甲申、乙酉之后,身为僧人的他,并未真正弃绝世事。他的一些行为仍与变乱的时局密切相关。其后,他在诗歌中不断地抒写着故国丘墟之感。其沧海桑田之作俨然前明遗民。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拒绝与新朝官员的交接。甚至其诗歌中还有一些肯定新朝官员的作品。可以看出天然禅师在应世方式上是相当通脱的。  相似文献   

16.
清军入关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薙发、易服、当奴隶,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因此,民族矛盾激化,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以衣民军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南方的抗清斗争坚持的时间更长,斗争更为激烈。广西的桂林曾一度成为南方抗清斗争的中心。在这里,有抗清将领瞿式(耒吕)坚守桂林达四年之久。他领导桂林军民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获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其后,清军孔有德部攻陷桂林。但不久,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又打败孔有德,收复桂林。桂林的抗清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影响极为深远,值得认真研究。史学界对桂林的抗清斗争尚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社会激烈动荡时代的钱谦益,是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竭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正面的角色;却被当时和后代的人用各种颜色把他涂成了一个丑角。我们如果透过不同角度的历史折光,窥测一下钱谦益的真实心态,是否可以以此为典型,进一步探讨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状况呢?本文就想在这方面作一点试探。  相似文献   

18.
《列朝诗集》是钱谦益编纂的大型明代诗歌总集,通过对其易代前后两次编纂过程的探究,可以管窥其文本生成的诸多细节及潜藏旨意。结合对钱谦益降清后数年间行踪、事迹的考索、辨析以及对其心路历程变化的探究,可以发现该书不仅具有彰显明代诗学发展演变和汇集钱氏诗学评价、诗学理论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意义,而且它的结构布局乃至与之匹配的自序、人物小传等,既是钱谦益暗寓自悔情节、寄托复明心志的重要文本,也是他重返文坛、回归士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由于生长在一个被疾病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的家庭,他的心中一直充满对死的恐惧,同时他还被孤独感压迫着。内心极度苦闷的他渴望通过女性和爱情来获得抚慰,但结果发现女性非但不能抚慰男性反而常常伤害他们,摧残他们。在大量的作品里,蒙克表现了死亡、孤独对自己的压迫以及自己对死亡和孤独的抗拒。他还在作品里表现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和伤害以及自己想拒绝诱惑而不能的复杂情感。蒙克作品里所表现的这些灵肉搏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心灵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永恒的苦难、永恒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围绕八个问题展开:钱谦益的心学思想,晚明文坛复古思潮的复兴,钱谦益与天启、崇祯年间的社会思潮,钱谦益对明代诗学的扬弃,晚明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以及钱谦益的宗宋实践,钱谦益降清之悔与晚年创作心态的转变,钱谦益晚年在创作中的自我形象设计,钱谦益晚年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作者在对文献勾沉索隐的基础上提出己说,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推出新说,既展现了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形成与演进的轨迹,又尽可能地解答学界在钱谦益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或热点.此书具有总结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