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是力图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 ,人的非理性因素“爱欲”是人的本质 ,而人的理性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并坚持从爱欲和理性两个方面来构建其社会批判理论 ,寻求人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2.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内在统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理性因素与理性主义、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于深入理解人的认识过程,全面把握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除理性在道德领域的危机,叔本华以意志本体取其而代之.意志是叔本华伦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叔本华视野中伦理学建构的出发点.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表明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伦理学意义,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鉴于传统理性在西方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的疯狂和僭越 ,以现代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倡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理性运动 ,但这场运动却因非理性主义自身种种理论局限性的阻断而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在发展中呈现出共同的价值旨趣———对作为现代性内核的理性的省察和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在理性批判中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困境:语言学维度的澄明和遮蔽;知识论立场的消解与固守;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尖锐对立。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批判及其问题,可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理性反思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终极追求,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文章一直追溯到古希腊这个哲学起源的时期,从哲学演变的历史中,全面研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使两者结合出一个存在主义完整概念。当今世界范围内不断产生出具有代表性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非理性的文化慢慢受到人们重视,理性文化渐渐没落。在这种文化变革的动荡之中为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对"人是什么"这一传统问题做出回答,从而塑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相对全面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是力图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结合起来。他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抽取出“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从黑格尔哲学中借鉴并改造了“理性”观念,把它看成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爱欲满足看成是人的幸福的根本,把批判理性看成是追求爱欲满足的基本手段,强调爱欲本质和批判理性在人性解放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政治理论学说中 ,往往将近代政治神话的产生归结为非理性主义的泛滥 ,没有看到把“理性”本体化和极端化的绝对理性主义 ,同样导致了政治神话的产生。近代以来 ,绝对理性主义贯入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法两种政治思潮的骨髓 ,导致了政治神话广泛的产生和普遍横行。绝对理性主义的潜伏和它作为政治神话形成、横行的根源性因素 ,是人类走向未来在政治哲学领域必须加以清除的观念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类活动规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理性与非理性看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和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打破了人们关于理性空间上的齐一性、时间上的恒定性的形而上的观念认识 ,取消了“理性”归约历史与实践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为人类超越政治神话走向政治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说 ,政治实践必须在政治理性的硬度与柔韧性之间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使非理性主义的政治神话归约到理性的引导之下 ,这样 ,既发挥了人类理性必要和必然的引导作用 ,又避免了各种政治神话的产生和横行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指自18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现代为幸福而立法的理性之梦结出了“异化”的苦果,而异化就是异己化和畸形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异化问题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复杂困境,不断地骚扰着人们的神经;人格失去了完美性而支离破碎,人的心灵也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温馨的精神家园,人类精神的大厦坍塌了。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后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而马克思入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它,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马克思入学包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其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他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研究超验实体或本质的学问,曾经是西方哲学的主流。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现代西方哲学普遍出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反叛。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反叛”,涉及到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对象以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做出客观的事实求是的评价,对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将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认识史上 ,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近代西方哲学可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 ,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都探讨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两大派别争论的结果是人们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逐渐认识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道德二元论区分了人的原初道德意识结构,并把它作为阐释人们道德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但是,西方道德生活中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激烈冲突,凸现了道德二元论的理论困境。道德二元论的理论症结在于其哲学根基上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基于实践活动开启的道德哲学存在论境域,构成了对道德二元论的批判,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理论转向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经验主义向历史主义演变的过程中,批判理性主义起了纽带的作用。波普、库恩、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从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发展模式三方面分析了三位科学哲学家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并试图对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理性传统的促进,即古希腊哲学理性传统的深厚影响、中世纪哲学理性精神的充分准备、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有力冲击。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给欧洲大陆唯理论和其他哲学的发展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的历史表明,西方哲学中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对立始终存在,这一特征直到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才被强调出来。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对立面,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表述了人们关注个人命运和内心生活的愿望,它的产生是人类认识活动本身不幸而深刻的二元对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