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向度体现出了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因为“民胞物与”是其基本态度;“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赞天地之化育是其归属。加强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天人合一”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通过阐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提出儒家“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人文体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与人文意识,探讨人文体育观的价值取向。指出“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的核心,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意识和现代应用价值,人文体育观建立在此种文化基础之上,其价值取向由这个文化的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天人关系可以总括为天人合一观和天人相分观。天人合一观包括天人感应、天人合德、顺应自然。这种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其特点是和谐,共同之点是“顺天”。天人相分观是天人合一观的对立和补充,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后于物质生产范畴,其特点是斗争,实质是“制天”。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最基本的思想模式。“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和不同的哲学派别使用“天”这个概念时,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含意:(1)、“人格神”;(2)、“自然”。故此天人关…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来看,“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当其冲,他将“仁”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根基,认为具备“仁”的君子应该适应时代的制度及其礼仪,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行动的准绳和社会运转的价值坐标。“天人合一”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与其他西方文化思潮一道“东渐”并汇入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存在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原点——“天人合一”观具有价值关系的契合性。首先,从本体论层面观之,“天人合一”观与存在主义具有异中趋同的相容性。其次,在认识论上,两者之间同样具有求同存异的对话关系。其三,置身于中国古代与现代之交的王国维是存在主义“东渐”的承前启后者,他直接汲取存在主义前期思想家的精神资源,并将其与“天人合一”融合后熔铸为“境界说”,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化与存在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 ,内藏丰富的珍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批判地吸收“天人合一”观、朴素矛盾观、“知行统一”观、“民本人和”观以及“中庸之道”等精粹思想的精华 ,并加以发扬光大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2.
哲学就是哲学史吗?--一种哲学史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命题铸就了一种哲学史观.一种哲学史观影响了整个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对这个命题现代意义上的解读,会发现这种"进化发展史观"是以"哲学就是科学"为基础的.它的理论缺憾为现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铺设了一个理论陷阱.遗憾的是,当代哲学在不断重复这一历史命题时,很少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时命”与“时中”:孔子天命观的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时遇、时运思想,表明他已经将时的概念与其天命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时命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其基本思想早在孔子的理论系统中就已经形成,孔子关于时的言论多蕴含其意。《中庸》所载的时中之论亦是孔子时命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的天命观念在商周之际有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由天命的不可移易,变为天命的可以以人之德而转移。天命观的这个变化虽然是一个巨大进展,可是,这一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天命的权威。天命还是高悬世人头上的铁板一块,人们在它面前并无自由可言,只能俯首贴耳地绝对顺从,其所强调的是以个人的高尚德操博得天命的眷顾。孔子的时命观念,给生命个体开辟了总体天命观念下面的一定的自由维度。它关注的不再是天命的绝对,而是个体的相对自由,是个体的存在状态,这应当是先秦时期天命观念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 (理、气、心 )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 ,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此转型过程中 ,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天人合一"观之现代意义的辩证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关于其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学界已作了很多富有成果的研究与探讨,但在对于"天人合一"现之现代意义的思考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观点恐怕都难免失之偏颇,并认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一问题的一般性肯定或一般性否定的层面,而是应当以辩证的态度,通过"以现代批判传统"和"以传统批判现代"的双向互动,对"天人合一"观的得失优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理论甄别与分析,从"天人舍一"观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社会道德价值、人生境界价值与和合思维方式价值等四个方面入手,探寻其对当代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三大关系问题以及现代思维方式转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康德对人及人的自由的思考与重视,正是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康德哲学美学是主体性学说,在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下,美必然以道德为旨归;该命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思想渊源,在其哲学探索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背景中诞生;同时也与康德推崇卢梭有重要关系,受卢梭影响而对人及人的自由重视;该命题的提出有着它的现实基础,康德感于当时人的生存状况而对人及人的自由思考与重视“,美是道德的象征”就是在意识层面上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人之道与天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道论的核心内容。传统哲学依天立道 ,人道是天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本质上属于天道。近代哲学依人立道 ,人道摆脱天道的束缚而获得了独立性 ,它既继承了传统人道的人文主义精神 ,又凸显了近代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 ,是对传统哲学天道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