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心态为先决条件;以超越启蒙心态、回应西方文明挑战为必经之路;以设置“文化中国”、倡扬“文明对话”、期盼“公众知识分子”为具体设想和实现途径。杜维明的“儒学复兴”论具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当代“儒学复兴”的诸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正> 1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中,存在着一种鲜明而独特的超越意识,它反映了道家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憎恶,表现了道家对人之身心自由与身心放达的崇尚与渴求,从而构成道家文化的主旋律。道家超越主张的提出无疑有其深刻的现实缘由和内在的逻辑缘由。在道家看来,一方面,人生在世,必然受到现实世界经验世界事事物物的障弊,如功利观念的桎梏,是非观念的系缚,生死观念的困扰,等等。怎样摆脱经验事物与世俗人生的种种障弊与系缚,使人生从有限入于无限,从有涯入于无涯,从暂时进入永恒,从必然进入自由?道家认为,唯有超越方为正途。可见,道家的超越原则乃是针对现实世界事象之有限性和暂时性而提出。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体"在中文词源里,有"最高"、"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等含义;本体论虽然是外来词,但翻译为中文后,与原来的ontology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产生了明显的"转义": 如果说ontology的"本义"是一种"是论"或"存在论",是一种超验的"纯粹的逻辑规定性",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是"不能从现实世界得到验证的纯粹的原理",是比一切其他哲学思维都更纯正的"第一哲学"的话,那么在中国的"水土"上,"本体论"已经具有了比西方的ontology丰富得无可比拟的"转义".这种"转义"包括了人类对世界上一切"最高"、"最终"、"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事物(或事件、事情、事实、事理等等)的追求,包括了人类对各种经验的和超验的"逻辑"、"原理"、"范畴"的把握和运用,包括了人类"溯本求源式的意向性和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思维"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了人类"超越有限,指向无限"从而能动地实现人生根本意义的终极关怀.这种"转义"既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科发展本身的需要.在哲学范畴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相似文献   

8.
当今海峡两岸童话创新现象之比较王泉根比较文学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对象所进行的超越地域、族别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研究,它要考察文学世界的精神关联,探讨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艺术气质等方面的事实联系。作为渊源于同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9.
从人们形成的实体观念来看,洛克认为它们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这些简单观念由可感性质形成,通常指向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可见的有形实体.洛克的实体可以归为两大类: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但是,他用的实体的含义更主要是人们设想的"支撑",即本质.这些"类本质"在人们心中往往指向"实在的本质",洛克认为是事物的内在组织,但是这些内在组织是不可认识的.实体观念不可能反映实在本质,只是名义的本质.他在言说本质时,认为本质是一种抽象.这种实体观不同于亚理士多德以及经院中的"实在论",却又与之相关,体现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延续了近代科学之路,也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世界哲学是哲学一元论,即存在的最高原理的哲学。解决的问题是从同一性和整体性上把世界的多样性设想为具体的变体、实在、实体共相的现象。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物质、观念、神宇宙、精冲原理的统一性。这就是古代哲学、中世纪和新时代哲学的自然哲学概念。 现在的世界哲学是哲学多元论,即实体性、自治论和多样性现象性的哲学。解决的问题是把世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说,作为一种可能性历史久远。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实践也说明了“以人为本”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学全面超越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才超越了可能之域跨入现实之域。  相似文献   

12.
普通本体论证明从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的存有,认为取消其存有会导致该概念自相矛盾。强化版证明继承了这一论证策略,但增加了“最最实在的存在者概念”和一个三段论推理:第一,有一个可能的、最最实在的存在者,它包含了一切实在性;第二,在一切实在性中也包含了存有;第三,存有寓于一个可能之物的概念中。康德对强化版证明作出了总体性回应,表明它自相矛盾和同义反复,说明取消实存不会导致矛盾。他针对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而提出Sein不是实在谓词,针对结论中同义反复的实存而提出实存概念的精确规定,针对大前提含糊的可能性而提出逻辑可能性不等于实在可能性。实在谓词与实存谓词具有异质性,流行解读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实在谓词理解为综合命题的谓词,把先验的实在谓词与经验的实存谓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将本真意义上的人看作一种源始的、无规定性的存在,充分重视人的超越和自由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存在、真理、超越和自由为核心的文艺人学体系.存在主义文艺人学将人生提升为文艺本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入文艺本质的视角,也使人学精神成为文艺的主导精神.此外,存在主义文艺人学不仅反对传统的知识论文艺学,强调文艺之真只关乎人的存在,将文艺的价值根基从知识论转移到生存论上,而且还改写了传统的美是文艺本质的观念,强调真理更符合作为文艺的本质,使得文艺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成了真理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意识与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目的是"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为此,需要超越唯心论的视角和实在论的视角.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是通过对置身于世界中的"本原的身体"(proper body)的描述来实现这一点的.这个身体与周围世界处于一种相融相契、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中.但在这里.身体仍然是过于被意识化了,仍然是处于意识主体的位置上.后期的梅洛-庞蒂放弃了这种意识哲学的观点.转而把身体设想为世界的片断,身体和意识是在存在上升为现象性的运动过程中被构成的,身体与世界一样.是由同样的质料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第一次哲学碰撞发生在莱布尼茨身上.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感兴趣与他批判机械论世界观密切相关.要理解后者,必须了解近代理性主义者面临的深刻难题在接受机械论世界观的同时如何确保人的意志自由?莱布尼茨的解决方法是去除空间的绝对客观性,使广延世界降为呈现于人认识之前的现象世界,于是人就能超越现象世界的因果必然之链而获得自由.在莱布尼茨成熟的单子论中,精神的个体即单子彻底超越了空间的局限.这一思路和中国古代气论所衍生出来的空间的非实在性确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是人类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感性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感性物质基础本身还不是审美事实,它们只不过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了一种形式上的可能性而已;要使审美成为事实,就必须给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提供一种实在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主体和客体构成一种审美的关系,构成一种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以便一方面体现出主体的体验性与功利性相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客体  相似文献   

20.
消费文化在本质上是非悲剧性的或反悲剧性的。它以对有限的经验形态的生命认同消解了对于人类崇高性、悲剧性与自由超越精神的表征。具体来说,这种反悲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悲剧之思的缺席;个体性的悲剧之殇;社会生活的意义之惑。这三个特征一起形成了消费文化的反悲剧意识的问题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