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2.
《野草》别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不仅因它是期以"乔木"而终得"野草"的"失败",而且因为作者通过对失败的长期反思,悟出那其实是一种"罪过"。于是,现在之"我"在继续挑战现实的同时又不断为过去之"我"所纠缠,由此深切地忏悔其早期"立人"(即立人之"心")主张。但这种反思也无结果,于是《野草》实际的精神主体("游魂")破裂为三,一归于曾经轻视的身体,强调一切都须亲身承受,"心"之所思须与肉身体验相合;一变为天地间虚妄的"求乞者";一化为渴望融入客观强力的战士。如此复杂的精神架构遂使《野草》既显示为一个战士的挑战,也显示为一个失败者的求乞与忏悔。但最后仍然"争天拒俗"并"指归在行动",故无论其反思、忏悔与求乞,都未能彻底。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我们"、"自我"和"他人"三种观念,每个人也都会言说"我们"、"我"和"他".三者互不分离,结合为一个整体.但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个人心目中,三者所占的地位各不相同.中华传统文化以"我们"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所处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即平常所说的"身份";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其所属群体的"我们"之所言,也就是按"身份"言说.西方传统文化以"自我"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不同于群体的独特性、个性;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与众不同的"我"个人之所欲言.  相似文献   

4.
老子“味”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味"是老子哲学中最具美学意蕴的一个范畴."味"最初只是一个表达生理感觉的词语,老子在其转变为一个哲学范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味"范畴有"无味"和"味无味"两方面意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味"范畴则包含"道之味"和"味之道"两方面意义.老子"味"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羉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正确的.孔子从人的道德抉择的角度发现,行仁义是人心唯一可以不凭外力而"可欲"、"可求"者,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孟子循此思理,以"求在我"和"求在外"为据区分性、命,将这"可欲之谓善"建立为人性的内容;并进而揭示了人性之善所具有的先天内容及其实在性的意义."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揭示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存在性的事实,而非像康德那样的一种理论悬设.这为孔子所开辟的思想和文化方向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本原和形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为美学概念.作为美学概念的味论,由一个静态的表达审美心理感受的滋味之"味",发展为动态的审美体验的辨味之"味",然后又回归为诗性言说的创味之"味".其内涵演变与其美学意义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船山《西铭》题解着意阐发天亲合一之理。船山认为,从理学史的问题脉络来看,《西铭》大义在天亲合一。船山区分"大者"与"切者",主张"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从自己亲生父母身上实实在在体知父母之乾坤。较之天地,亲生父母具有切身意义上的优先地位。从其切者,不仅是从理上了解,亦是切身之体知。由此体知,其大者转化其切者。由此体知,身体亦由仅能体知居之所安,食之所甘,色之所悦的自然身体生长为能体知父母之乾坤的道德身体,进而成长为可以体知天地之乾坤的超道德身体。体知,身在心中。作为未定者的人,作为性可以日生而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孝知天的过程正是心、性、情、身诸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2)
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序跋是稀见的杜诗学文献,蕴含丰富的诗学理论。杜注论方面,反思"千家注杜"所存在的过度阐释与注释讹误,认为"诗有待注而豁然者,有不须注而渊然、一落注而反索然者"。编年论方面,肯定编年乃"知人论世之要诀",又认为编年"不可泥信者亦多"。渊源论方面,切论杜诗"导源风雅"、"兼收博采",又详析杜甫诗论俱本《文赋》的诗学渊源。创作论方面,强调作诗以"学"始,以"悟"终,认为"选诗与看诗异,看诗与作诗异"。鉴赏论方面,视诗歌为"灵物"、"高物"、"深物",强调"惟癖则所研入深,所领略独"。这些理论真实再现了杜诗经典化、理论化进程的原始面貌,也凸显了清代学者杜诗批阅的实践感悟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胡英姿 《云梦学刊》2015,(3):159-160
游唤民、汪承兴、贾再友、游柱然所著《元圣周公全传》(新华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下简称《全传》)是一部追踪先圣足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难得之佳作。通读之下,周公波澜壮阔却又厚实凝重的一生让人不禁心向神往。但本传之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周公生平伟业及博大之思想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因而细读本传,走进周公,可回答一些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加深读者对中华  相似文献   

10.
】著者在研究中华“尚齿”课题时突然对华人古怪的饮食经历发生兴趣,开始追寻中餐形成之若隐若现的轨迹,发现千回万转的演进、光怪陆离的现象都能归结为因果关系链条的环环相扣。汤因比曾断言,生存逆境能激发民族的创造力。不同于欧洲密林群兽的顺境,古华人遭遇干旱的黄土地带,粟食的致熟,逼出鬲甑等陶器及水火交攻原理的发明,导致中餐饭菜分野及华人“味”的启蒙,走出一条饮食“歧路”。吃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吃的殊途难免导致文化的异型。日常饮食最易造成“习焉不察”。《易·系辞》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后贤常用之于水火。“水火相灭相济”的中华哲理,历来没饮过开水的洋人是相当陌生的,遑论“‘道可道’,是‘味道”’的奥妙。比较饮食史研究需要熟悉甲骨文、饱览人类学原著,资质很差的笔者之所以要犯难涉嫌,不过因为机缘所赐,偶逢中餐暗堡隐蔽的入口,惊喜中不禁“嘤其鸣矣”,以期“求其友声”。  相似文献   

11.
"多元性"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在对纳粹极权主义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中,阿伦特将人之生存的基本处境揭示为多元性;而平等、差异、言说、行动以及公共领域等概念则构成了理解多元性概念的关键性维度;并且阿伦特通过对宽恕和承诺这两种政治能力的探讨,试图去克服由人类的多元性境况所引发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列维纳斯和马里翁都企图重构西方哲学,但是二者采取了不同的道路.马里翁思想在许多地方都体现着列维纳斯的影响,后者对"脸"的确定是马里翁现象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提之一.所不同的是,在与他者的关系问题上,马里翁认为这张"脸"还是成问题的,它还必须被彻底化为一个"圣像",二者的差异主要不是各自发出什么样的呼唤,而是所引起的效果:接受到脸之呼唤的"我"是受格的,而领会圣像之呼唤的"我"是与格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习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实习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对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行动研究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发展;为开展行动研究而撰写的教学日志、与同事的讨论、行动研究报告等都是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为如何发展实习支教学生支教期间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习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需要发展的重要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实习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对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行动研究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发展;为开展行动研究而撰写的教学日志、与同事的讨论、行动研究报告等都是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为如何发展实习支教学生支教期间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性自命出》所论述的主题是"道"。这个"道"因为其可"道",故为"人道"。此"人道"始自"人情"出自"天道",终于"义"回复于"天道"。"道"此"道"之方为"教",圣人设教,制礼作乐,终成其"治道"。故《性自命出》之"道"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乃是圣人之治道。至于简文中所出现的对"心、性、情"等的论述皆是服务于此"道",从对"道"的论述上来说,相比于传世文献,《性自命出》并无多少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意识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12,(10):78-83
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人的意识不应被定义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应修改为人脑的信息性活动。而信息可界定为存在者显现的媒介。人脑的信息活动不仅有"反映",还包括感想、反思和想象,四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含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可谓价值意识,在意识的四种形式中,除"反映"不是价值意识之外,后三者都会是价值意识。其中,"感想"是价值意识的必然形式,"反思"和"想象"则是价值意识的可能形式。因"感想"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所以价值意识也有理性价值意识与非理性价值意识之分。非理性价值意识包括欲望、情感、意志和价值直觉,理性价值意识包括价值知识、价值观念、价值理想和价值智慧。这些形态的价值意识,都对人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茶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则早已超乎一般人的预想。究其因,一方面是茶文化研究自身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之强。我面前这两种刚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并还在散发墨香的茶文化书籍,就着实让我感受到文化的无处不在的深入人心的力量。也让我再次领略了江西茶文化研究的整体实力。一是由余悦主编的十本一套的中华茶文化丛书,其撰著者为:《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余悦)、《茶品…  相似文献   

18.
黄兴和陈其美是"多年患难之交",辛亥之役前后,两人意见一致,交谊甚深;但至癸丑之役后,黄、陈政见发生严重分歧,感情几近破裂."宋案"以后"武力讨伐"和"法律解决"的反袁方略都是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的错误选择.癸丑之役是一种冒险主义行动,黄兴反对冒险主义,不应受到指责.陈其美总结和反思癸丑之役,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孙中山重建中华革命党,竭力推颂孙中山的权威主义,与黄兴的非权威主义尖锐对立,彼此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是黄兴和陈其美这对"谊逾骨肉"的"患难之交"走向分裂的重要缘由.但黄、陈反袁目标一致,陈遇害后,黄诚挚地表示了对这位故友的伤悼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理论现象。西方社会对其进行的理论论争由来已久,对其理论基石、缺少伦理维度和市场腐蚀等问题都展开了批判和反思。而我国学界对之进行的理论反思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了解西方社会对之进行的理论批判,以便于我们正确对待"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家庭科技》2012,(9):37
秋分节气时值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时节,人们在饮食养生中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以"阴平阳秘"为宜,反之为忌。秋分饮食进补要因人而异,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衡。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痰湿质者应忌食油腻;木火质者应忌食辛辣;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